“海归”杨镭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所有的人“本土化”,大到公司的产品,小到平时交流的E-mail。为了让占公司1/3的“老外”尽快融入公司文化,杨镭要求他们学中文。
随后,原本只做短信业务(SP)的掌上灵通迈开了大步:分别与时代华纳旗下的特纳广播公司卡通网、日本索尼唱片及卡通剧蜡笔小新制作商、星空卫视等签约合作,将一系列国际知名公司尽收为自己的内容供应商;在北京建立新的技术服务部,把营销网络推及全国20多个省市;与麦当劳、宝洁、联合利华、诺基亚、大众汽车、虎牌啤酒等跨国公司联合开展营销活动,以期双赢。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媒体,掌上灵通先后与全国100多家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参与多场大型演唱会,开通了手机互动业务。
在掌上灵通率先推出彩铃之后,众多“老记”记忆最深的,就是杨镭不厌其烦地演示手机彩铃的玩法。“他那时就像个时尚先生一样。”一位当时采访他的女记者形容说。
彼时的新鲜玩意如今已“超级流行”,这不能不说也有杨镭的一份功劳。但杨镭的功劳当然不仅仅是彩铃。
2003年,掌上灵通一举扭亏,利润360万美元;
2004年,掌上灵通登陆纳市,募资8400万美元;
从准备上市到成功,掌上灵通仅用108天,这创下了“无线娱乐第一股”的辉煌。业界的评价是,掌上灵通的上市,意味着杨镭把“拇指经济”发挥到了极限。
上市后的掌上灵通继续出击,集合所有资源和力量在彩信、彩铃、IVR、KJAVA、WAP等等项目全面开花。
“我们的创意非常好,执行能力特别好,”评价自己的团队,杨镭向来不吝赞美,“很多战略合作伙伴,不管国内的国外的,经过选择往往都愿意跟我们合作;有的跟别的公司合作了一圈,又跑来跟我们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