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上,Interbrand品牌咨询集团第8次推出“2005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亚洲有10个品牌上榜,其中包括7个日本品牌和3个韩国品牌,中国企业第8次无缘该榜单。可见,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舞台之前,加强品牌内功的修炼很有必要。
7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与《财富》杂志等联合举办的“2005中国品牌管理巡回论坛”在上海举行。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余明阳认为:中国品牌的发展正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理性化、系统化才是构建品牌的基础思维方式;但就目前而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正面临着三大发展瓶颈。
瓶颈一:战略定位模糊
余明阳指出,品牌好比一辆大巴,老板是驾驶员,员工是乘客。在日常生活中,驾驶员不但要把好方向盘,还要使乘客各安其座。
在品牌管理中,老板把好方向盘是要制定正确的品牌定位战略,使乘客各安其座就是使员工各司其职,驾驶员必须和乘客齐心———把品牌做强做大的心,才能开好品牌这辆车。
但目前企业品牌管理的现状很难令人满意:“驾驶员”左右摇摆,“乘客”不知所措,许多品牌给人“雾里看花”的感觉,其产品定位令人无法清晰把握,毫无生命力可言。
余明阳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面临多元化的诱惑与环境快速变化的压力时,企业的战略摇摆不定,虽然他们也有长期计划,但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
余明阳举例说,露露曾在一年内打出了三次广告,次次定位模糊,很快被淹没于品牌竞争的汪洋大海。商业社会变化多端,求新求变求发展固然重要,但企业切忌在千变万化中迷失自己。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品牌要存活下去并活得越来越好,就必须在发展变化中找到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做到万变不离其“位”。只有先稳住阵脚,才有可能谈发展,谈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