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从1999年以来,文成县金融机构存差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亿元。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
(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信用观念仍然较差,2004年文成县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4017余万元不良贷款和核销了637.4万元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影响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所做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衡量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组,一组是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实际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另一组是绝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当期贷款增长率对当期GDP实际增长率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贷款余额对当期GDP问题影响非常明显。
1999年-2003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科学技术的进步、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贷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对文成县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着项绝对指标的分析,1999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4,2003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0。这说明文成县域贷款的使用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