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紧扣自己的核心专长
深圳特区报记者:如今愈来愈多的深圳企业在酝酿走出去战略,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成功走出去呢?
代明: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功地走出去,因此我们还需研究走出去的主体和可能性问题。走出去的主体或能够成功走出去者,只能是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亦即具有核心产业(业务)、核心产品(服务)、核心技术、核心价值观(文化)及相应优势的企业。这里的关键词是核心竞争力,也作核心能力、核心专长。“核心”是个一元概念,它强调的是企业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特异能力。“多核心”自然就不是核心了。纵观全球500强,大多都是以一业为主或在一业称雄的专业化公司,其中不乏“俗称”为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铝大王、汽车大王、软件大王、航运大王、快餐大王的……即使像GE那样极少数成功的多元化跨国公司,其优势也只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行业,如飞机发动机、医疗器械、金融服务,因为曾带领GE走向成功的韦尔奇的信条是:做不到前二名的业务宁可不做。
实践也反复证明了核心能力对企业走出去成败的决定作用。大凡失败的异地或境外投资,要么其投资者自身就无核心专长,要么其投资行为背离了自身的核心专长。反之,凡成功走出去者,不仅自身的核心专长及行业优势突出,而且其对外投资与经营都无不紧扣自己的核心专长。
投资和经营集中于核心产品
深圳特区报记者:全球商机无限常常让人眼花缭乱,那么走出去的企业如何选择资金投向呢?
代明:这实际上是对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选择问题。答案简单而明了:投资和经营集中你所有优势的核心产业和产品。通用汽车来中国就造汽车,沃尔玛商店来中国还开商店,联邦快递来中国仍干快递,麦当劳快餐来中国仍做麦当劳快餐,摩托罗拉来中国依然造它的摩托罗拉手机……涉足新业务并非绝对不可以,但那毕竟是转行,只能当作特例而不可当作常规,切莫轻易为之。何况是在异地和境外,涉足新业务更应慎之又慎。道理其实很简单,走出去凭的就是企业的核心专长或核心能力。而这个核心专长或核心能力需经长期努力不断积累才能形成,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宜频繁更换或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