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变革。各种新的传媒技术(如上海出租车上和高档写字楼电梯间的液晶显示屏、手机短信等)的出现和有针对性传播方式(如对校园传播的整合等)的产生使得大众传播逐渐向分众传播转变。比较而言,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点到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转变的主要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
(三)购买行为的变革。随着消费者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从以前的低廉价格转向了就近购买。二是从以前的习惯购买转向了关联消费。如以前那些只在药店买药、只到化装品店买化装品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已发生改变(据报道,在湖南怀化,金丝猴奶糖进药店销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购买某类商品的同时购买另一类相关商品。三是从促销购买转向了购买增值商品。消费者在除价格之外更多地考虑卖场离出发点的远近,产品的品类、专业水准,商品的服务品质保障和诚信方面的声誉,购物环境、主流顾客群与自己身份的匹配程度等;不仅注重商品的品牌形象,还关注卖场的品牌形象;更介意在物质利益、心理及精神利益上是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提升。四是从店铺购买转向无店铺消费。现在各种直销体验、邮购及电话直销、会议营销等早已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变迁产生了影响,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互联网营销的介入使人们逐渐转向无店铺消费。
(四)渠道结构的变革。随着竞争的激烈和一些专业性大卖场的出现,渠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向扁平化转变。为了缩减销售成本和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强对终端的控制,企业的渠道越来越短,消失网点越来越多。企业加强了对原有供应链的优化,删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二是渠道管理中心转向终端市场。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都侵向于以终端市场为中心,一方面通过对代理商和经销商、零售商等各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自身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环节到达消费终端,使消费者能够买得到;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进行各种销售促进活动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使消费者愿意购买。三是渠道成员关系从交易型转向合作伙伴关系型。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战略协同和信息的双向沟通与共享,形成以双赢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