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货店日益蔓延的返券现象正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但对这种现象的财经化解读可能更接近事件的本质。通过返券逃避部分税项,这才是商家普遍采用返券促销的根本目的。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京城众多商家仍然祭出屡试不爽的返券促销法宝,大赚快钱。
在一片返券声中,有了与众不同的音符,虽然弱小,却意味深长。曾经的返券主力军,京城百货业领跑者之一的百盛购物中心,一改往日逢节必返券的惯例,推出了“买200减80现金”的促销模式。
《财经时报》了解到,中国百盛集团(以下简称百盛)从五月份开始逐渐退出了返券促销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买够即送现金的新模式。按照百盛集团副总戴德高的说法,百盛正试图做一种减法,而以往的返券是一种加法。这也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方便。
消费者却不领情,并指为换汤不换药。为了凑够消费金额换取现金,手拿计算器,楼上楼下奔波现象与返券不无二致。市场人士也指出,这仍是一种变相打折,此举不会对百盛的销售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
真相是,百盛退出返券行列与其计划在香港资本市场IPO(首次公开募股)的进程息息相关。百盛的会计顾问,安永会计事务所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时报》:根据香港会计准则的披露要求,百盛的商场返券如何核算收入、税收成为目前的一个会计难题。这也将成为百盛上市财务审核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当媒体和公众还在为返券是不是存在欺诈、返券的折扣到底怎么计算争论不休之时,精明的商家早已更上层楼,把返券演化成为企业逃避税收、扮靓财务报表的会计技巧。只是,当内地市场潜规则遭遇国际资本市场准则,事实便不得不浮出水面。
扮靓报表
北京返券风始于1998年。始作俑者是庄胜崇光百货。当年北京各大商家大打折扣战,庄胜崇光率先推出了“满100元返20元券”的促销。这一新的促销模式立即吸引了商家的关注,从前两年的“买100返20”到现在的“买200返300”,可谓愈演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