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之痛:中国企业只是商品制造商?

   2023-11-15 互联网1880


  张瑞敏坚持认为,全球化时代浪潮中,单一产业无法存活,自己进入的市场都非常有潜力,而这种想法在中国也广泛地传播开来。当西方国家、日本以及韩国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业务时,他们的中国伙伴却不停地退出竞争升级的市场,然后欣然进入另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银行的低额贷款率更是鼓励了这种趋势。缺乏责任感,是中国企业建立世界品牌过程中的一个显著表现。而这种状况,与一个备受关注的世界级品牌实在不相称。

  不过海尔毕竟是值得肯定的,当大家都忙于从海外进口资源,心甘情愿地往自己生产的商品上贴外国标签时,海尔正在努力地尝试树立一个国际品牌。

  《新闻周刊》在一篇讲述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文章中也引用了海尔的例子。海尔在欧洲和美国大建工厂,在成百上千的零售店中销售冷酒器、冰箱、洗碗机、纯平彩电,它的红旗飘扬在曼哈顿上空,它的广告车横穿纽约街道。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海尔还只是在商品制造上走向全球化,而不是品牌的全球化,中国制造还很难有附加值。

  小结: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喜欢不断退出竞争升级的旧市场,趋向利润丰厚的新市场。

  缺乏责任感,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