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猛然"转型带来了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2023-03-08 互联网4710

  不过能支撑一个企业在竞争激烈的IT业存活20多年,而且至今仍然保持一定的影响力,足以说明段永基的“足智多谋”并非浪得虚名。1984年5月,在没有政府投入、没有国家科研院所依托的条件下,段永基等人依靠小小的中文打字机成就了四通初创期的辉煌。到了1995年的高峰期,四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70亿元。然而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段永基自己的解释是:辉煌时期以一点点附加技术和代理销售取胜的业务模式已经过时了。四通的主打产品打字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境地。

  以1999年新四通的成立为标志,四通集团也曾试图通过改制和二次创业来完成另一次转型,这次转型在最盛时,光与大型外企的合资公司就有18家,如果再算上类似对新浪的投资,四通的投资多得连自己人都说不清楚。然而转型的结果并不如意。至于当时为什么没有坚定地进入PC业务,段永基坦承这是决策上的失误。如果没有这个失误,今天的四通会怎样?段永基引用郭为的话说,“如果四通当时做下去,哪有联想的现在。”当然历史是不能设想的。

  四通的“猛然”转身实在是一种必然。如今的中国IT产业,各个环节几乎都有实力远强于四通的企业把守,四通要想再挤进去几乎没有什么优势,所以摆脱“IT业象征”这一十字架的重压实在是段永基思虑已久的问题。

  牵手史玉柱,最早的伏笔在11年前就已埋下。在史玉柱最困难的1995、1996和1997年,段永基都曾经给予支持。段永基认为与史玉柱的合作是志向相投、业务互补。在业务上四通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与很多国内知名的医药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而史玉柱则拥有一流的营销体系,可以为四通的资源寻找到市场机会。至于合作的前景,面对柳传志的一句评价:“他永远踩在时代的点上,不断转型、与时俱进,但能不能完美谢幕就说不准了”,段永基不以为然地笑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