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进与退 折射其中国战略的成熟

   2023-04-12 互联网3920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经历了多轮的调整。前期由于对新兴市场的过于追捧与向往,在对中国本土市场状况、竞争状况不甚了解,也没有吃透中国的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情况下,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的部分投资或者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项目产生了失败,跨国公司只好通过出售或者变相“合资”来调整在华的业务。这种调整中国业务的出售方式概括起来可以有这样几种:

  第一,业务重组性的撤出。近期伊莱克斯重新对中国国内的业务进行了重组,其中放弃了南京伯乐冰箱项目。第二,获利逃亡性退出。部分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的时候,非常注意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当一些项目或产品类别远远没有达到它们的赢利预期,或者认为即将走入“无利润区域”的时候,它们就会“赚钱走人”,趁机出售所持有的股份,卖一个好价钱逃亡。第三,亏损性撤出。比如惠而浦和雪花的合作,1997年惠而浦从与雪花合资的项目中撤出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惠而浦撤出的代价是惨重的,3300万美元投资最终仅仅收回200万美元。但不退出将极有可能是更大的泥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虽不能完全反映跨国公司目前的现状,但从它们的进入和退出之间则折射出其中国市场战略的成熟。

  (作者叶秉喜,公关策划人,多家跨国公司营销顾问。欢迎与作者叶秉喜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手机:13329013929,电子邮件:ybx926@sohu.com)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