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牛奶质量。牛奶掺假难以避免,如果收购标准执行不力,劣等牛奶就进来了,而且是按照好牛奶的价格进来的。采购关虽然通过了,生产关却被掐住了。结果怎样?几吨、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牛奶就要倒掉。加之奶源竞争本来就紧张。此外更糟糕的是大规模停电对牛奶储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停电一天的损失对大企业来讲可能是几十万元,也有可能是几百万元。近年来,大江南北大规模缺电的情况下,一停就一片一片地停。多的不说,一年就停那么十天八天,企业的损失是多少?这样下来,因为牛奶质量问题而损失的钱对大型企业来说肯定不是个小数。
二、原料涨价使企业“雪上加霜”
原材料就算不涨,企业一年的损失就够多了,更何况涨价呢!原材料涨了,成本就涨了。如果你要提高售价,客户不干;如果你要减少利润,股东不干;如果你要压缩费用,员工不干。因此,原材料涨价,对乳制品企业来讲就是“灾难”,直接考验着一个企业的生存能力。有些企业规模大,以其规模优势可弥补或经受涨价带来的损失;有些企业规模小,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售价来弥补损失;不大不小的企业就惨了,必须得付出血本,看能否“活”下来,扛过去了再“活”几年,扛不住了就得“死”。像伊利、光明、蒙牛、三鹿等大企业,我想问题不大,它们有足够的规模来支撑,不至于到“死亡”的边缘。因为,成本分两种: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原材料涨价对固定成本几乎没有影响,因此规模上去了,单位固定成本就下降了,由此可以抵消变动成本上涨的损失。像多美滋、美赞臣、达能等企业,也同样可以对付这个“灾难”。因为,他们服务于相对区隔的市场,专注做一件事情,市场规模小,所以,大不了就提价,实在提不了价格就出新品,总能把这个损失捡回来。而一些中型企业就比较难了,规模化、差异化都不具优势,怎么办?只能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慢慢熬。
因此,涨价风波对乳制品行业最大的影响是:加快行业洗牌速度。还有一个影响也不能忽视,即企业价值链成员的利益重新分配。就算大企业,也不可就认这个“倒霉”,原材料涨到一定程度,也会做相应调整的。这很容易引起各环节对企业的不满,对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消费者利益。其实,仔细算就会明白,所有环节中,消费者是最终的“受害”者。小企业把价格提起来,中型企业品质降低了,大企业虽然表面上不提价,但实质上最后还是把这个损失转嫁给消费者的,比如这个时候大企业推出的所谓新产品是最可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