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战略在很多人那里已经耳熟能详,它意味着作为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客户的变化,针对客户的需求设计和组织生产过程,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这套商业逻辑在莱斯利·斯克莱尔那里却被解读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一个表象。不管是飞利浦公司“让我们做得更好”的信条,还是高露洁公司“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目标,抑或戴尔电脑公司“奉献最好的服务,做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的标语,这些都是全球化过程中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一部分。
因为“最直接的全球化目标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目标”,此时,“霸权的争夺需要一个世界级的意识形态信仰。每天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传播的全球化公司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目标,在跨国资本家阶层的争夺霸权进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初看起来这个论断显得有些可笑,这与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以客户为中心”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换一种思路想,这或许是非常现实的文化逻辑。如果每天你没有看到这些跨国公司美仑美奂的电视广告的话,可能会非常不自在。
本质上讲,企业之所以追求全球化,是基于股东和投资者对利润的渴求。在实际的推动过程中,官僚政客、媒体与各路文化精英集聚在一起,全球化因而成为改变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不同学派的全球化理论家在这方面有一个共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单一民族国家的权威及其在经济事务中的决断权力都会减弱。事实的确如此,在众多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的诱惑和要挟下,不少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在关税、土地和人力资源上做出了重大的让步。而跨国公司不断鼓吹的“本地全球化”方针也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政府感到放心:这些跨国企业的确在提升贫穷国家的竞争力。
在跨国资本家阶层的意识形态中,“国家竞争力”的概念是大企业进入其他国家经营的借口。这种概念的吸引力在于,全球化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在利用当地或本国的鼓励性政策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及利润率,同时他们也为国家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