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有股减持引发的会计域反应及启示

   2023-05-12 互联网3620
核心提示:一、国有股减持中的一个会计悖论提出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据测算,从8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平均每年500亿

一、国有股减持中的一个会计悖论提出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据测算,从8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平均每年50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9.5%;有的估计每天以3.3亿元的速度流失。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我国公共部门(含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约占GDP的8%-12%.有研究资料表明,“七五”期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746亿元,但到“七五”末期,30多年形成的全部国有资产只有16500亿元,还不如“七五”这五年投入的多。“八五”期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万亿元,但到“八五”期末,国有资产总额才将近4万亿元,失误的投资决策与无孔不入的“寻租”活动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即使是增值部分,有许多还是土地、建筑物在评估中增值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在国有资本增值方面国家作了一种制度安排,就是安排国有企业上市。国有企业通过剥离与模拟的改制上市制度安排,不仅使国有资本在上市时大量评估增值(以行政指令方式使国有资产在1992-1995年的核资过程中大幅增值),并且通过三年又一期的制度辅以超高市盈率来达到连续性增值(国有资本市场价值放大,因为上市时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按评估后净资产折股计算,而流通股通过溢价发行确定。国有股只用净资产和少量现金就取得了对按照溢价发行得来资金的控制权)。但伴随这一增值过程的另一面(恶果)就是所谓的“寻机性会计(或称创造性会计)”及非法“盈余管理”的大量出现,加重了信息不真实程度。

  伴随2001年6月14日《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我们有充分理由做如下推理: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不断投资新企业,并配以相关制度安排这些企业上市,再以国有股减持来实现获利,这种局面果真出现就必然形成路径依赖。财政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一再淡化公允价值而强化账面价值,但在国有股减持上又极力强化市场价值而淡化账面价值。制度安排的政治策略极其明显。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