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代管理者学习治理乱局的良方

   2024-03-11 互联网680
核心提示:《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三章: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三章: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公元前486年,子贡从鲁国返回找到孔子,带来了鲁国和家人的消息。鲁国已经成为吴国和齐国争夺的对象,形势很严峻,这使得孔子十分忧虑。但由于鲁国并不欢迎他回国,他仍然只能带着学生四次游学,而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这时,留在卫国做官的学生邀请孔子重返卫国,说卫出公有委任他的意思。经过深思熟虑,孔子决定先返回卫国,在那里等待回鲁国的时机。就在孔子决定返回鲁国时,他的得意弟子子路问了这个问题——即如果受到卫君的重用,将以何事为先?孔子回答“正名”。

为什么孔子要这么回答呢?应该从孔子第一次去卫国,即十年前开始说起。

公元前497年,在鲁国失势的孔子来到了卫国,受到了卫灵公的隆重接见,并高薪聘为政府顾问。他的学生也因此而多在卫国做官。在此期间,卫灵公最受宠的夫人南子也对孔子表现了倾慕之情。由于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对自己的后妈南子由爱生恨,在刺杀南子未遂的情况下只得出逃,后卫灵公死后立其孙子蒯辄(蒯辄为蒯聩之子)为卫国国君,即卫出公。于是,围绕着君位继承问题,蒯聩与蒯辄演出了一幕父子争做国君的闹剧。

孔子的学生们十分关注卫国形势的发展,纷纷猜测自己的老师会采取什么立场。于是子贡去询问孔子的态度,孔子明确表态,对谁都不支持。迫于战祸,五十九岁高龄的孔子离开了卫国。

十年后,当孔子迫不得已(自己的祖国不需要自己,只有卫国国君表现出招纳之意)重新打算回到卫国。他的弟子们不得不再次猜测自己的老师会采取什么立场,于是,让一贯鲁直的子路去问老师这个问题。遂有了这段对话:
子路问:“老师,假如卫国国君请您去治理国家,您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呢?”
孔子说:“必须先正名分吧!”
子路说:“有这么做的吗?您太迂阔了吧!(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名分有什么正的必要吗?”孔子说:“仲由啊,你真鲁莽啊!一个真有学问的君子,对自己所不懂的事情,应该抱着存疑的态度而不敢乱说话。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才是君子的风度和修养。如果名分不正,言语就不会顺当合理;言语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不能兴建起来;礼乐制度兴建不起来,刑罚的制定、实施就不会公正合理;刑罚的制定、实施不公平合理,人民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既能说得明白,也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在孔子看来,父子争夺君位,是导致卫国目前乱局的根本。这让卫国的臣民不知道究竟该拥护谁,谁才具有合法的执政地位!合法的政治地位不能确立,国家的法律、法规则会失去公正性和公平性,最后变成了不要站错队。首先,这对父子给民众起了一个错误的榜样,让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其次,从大臣、能才到军队,演变成了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当大家争相选择依附的时候,公正和道德就变得没有用了。判定对错的标准就变成了谁是谁的人——你是我的人,即使做错了,我也要保你;你不是我的人,即使没错,我也要杀了你,因为你是他的人。就成了党同伐异的局面。

所以,子路问的是具体问题,而孔子则把这个问题提升到了哲学层面,鲁直的子路自然跟不上孔子的思路。这也是孔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下社会乱局的根源是什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