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 实业企业放弃“金融控股梦”?

   2023-08-21 互联网2650


  作为一家综合性投资企业,上实的主要业务包括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在金融领域,上实则投资了海通证券、申银万国、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如今上实集团投资策划部的工作人员却明确表示,公司的金融业务由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负责,集团目前以投资实业为主。

  目前,国内有意金融控股者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金融机构组建的,包括由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而成的,如中信控股、光大集团和平安控股,以及由商业银行通过海外投资控股形成的,如中银国际、中金公司、工商东亚。二是由实业控股不同金融机构形成的,如宝钢集团、德隆集团、上实集团。

  上海国际与宝钢、上实的不同际遇,或许暗示了“金融系”与“实业系”两大类准金融控股公司在当前形式下的不同抉择。

  实业“金融梦”——“发动机”与“蓄水池”

  我国实业界进军金融业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的,当时各产业集团,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国家金融机构改革之机,纷纷大举进入金融行业。如海尔集团、德隆集团、新希望集团、东方集团、山东电力等。

  最初产业集团进入金融业,除少数企业集团外,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金融业战略意图,绝大部分是为了进入金融业获取资产规模扩张、增加新利润增长点以及获得融资便利。这些产业集团往往把金融业当做是协助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与“蓄水池”,它们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扩张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整个集团现金流的稳定。

  海航集团是中国四大航空集团之一,也是较早涉足金融业的实业集团。海航集团副董事长王健并不讳言当初吸引海航进入金融业的是集团发展的强大资金需求,“我们发展太快,实际上现在的资金需求量还是很大。像海航这样(需要大资本)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资金需求的问题。”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无法提供完全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饱受资金短缺之苦的海航早在7~8年前即有意建立自己的“发动机”和“蓄水池”,为发展主业(航空业)提供配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