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怎样的价值观?

   2023-04-12 互联网3870


  而企业的价值观,要想进入这个层面,必须得到企业之外的更一般、更广博的信仰层面的精神资源的支持。而信仰是非常私人化、个人化的体验,大多数中国人都可以毫无障碍地享受西方的物质文明,洋装、洋房、洋车,样样顺手,不觉得有什么隔阂,而西方人的精神文明,特别是信仰领域的文明,很多即使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觉得莫名其妙、无法理解,如基督教中的原罪、复活、三位一体观念等等。所以,这就迫使中国的企业领袖必须回头向更深广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和发掘共享型文化的基因,依靠这些本土基因,来实现与同文同种的本土员工精神层面的顺畅沟通,从而建立共享型核心价值观。

  任正非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我的父亲母亲》中有详细叙述),使得他在创造性地使用新传统话语方面得心应手。当然,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进入公司,这些新传统话语是否能继续保持它们的沟通魔力,也是一个问题。在向传统文化发掘本土精神资源方面,任正非也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我的父亲母亲》中对孝道、报恩、吃苦、自律等传统价值观的张扬,打动了很多有类似经历的、同样苦孩子出身的、毕业于内地工科大学的华为员工,展纸临屏,为之泪落。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价值观的共享能够为公司的队伍带来什么样的士气和战斗能力,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篇著名文章以及随后的对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企业精神进行发扬的另一名文《北国之春》,在华为遭到最大困难的2001年发表,应该不会是巧合。

  同样毕业于军队工科院校的柳传志的文字表达能力可能不如任正非,但他从父辈身上学习优秀传统品德的做法,和任正非是异曲同工。柳传志曾在多种公开场合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我父亲极敬业,他60多岁到香港去开办事业,贷了80万块钱,后来做成了,为国家变成5个多亿的资产。60多岁了,下雨天徒步上班,为了省下6毛钱电车费。”他回忆父亲对他的叮嘱:“一个人有两样东西谁也拿不走,一个是知识,一个是信誉。我只要求你做一个正直的公民。不论你将来是贫或富,也不论你将来职位高低,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你就是我的好儿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