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零售价格已经卖穿、利润又濒临底线的产品,是一块“鸡肋”,企业可以主动淘汰它,或者让它自然退出市场。
如果产品零售价格已经卖穿,但企业还有比较大的利润空间,暂时还无法淘汰,对这种产品,企业可直接调低供货价,让出部分利润,来弥补中间商的利润,以免产品被中间商抛弃而退出市场。但如果企业不调整引发产品价格卖穿的销售政策,不采取有利措施来管控价格,那么产品的零售价格很快就会再次卖穿。
李泽斌:价格卖穿后,弥补中间商的利润时,最好少用直接调低供货价的方法,而要尽可能地用其他间接的方法。如可以用返利、进货附赠等方式来刺激经销商和零售商进货,以隐性的利润来代替以前的差价利润。有些企业干脆采用新的政策:供货价就是出货价,中间商利润全部来自返利、进货附赠,或者采用差价利润加上返利、进货附赠的方式,来加强对中间商的价格管理和控制。
《赢周刊》:刚才几位都提到了部分补救方法,但都是一些临时性的“亡羊补牢”,我们能不能在新产品上市的时候,就做好这方面的规划,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或者延缓其发生的时间?
贺军辉:对,上述措施都是一些临时性的补救措施,企业的经营利润会受到影响。
现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大多畅销品牌都有价格卖穿的趋势。企业为了维持产品价格的稳定,往往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其实,从企业利润的角度来考虑,这种做法我认为不是最佳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产品更新的方式来促使零售价格的调升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我的观点是:在兼顾价格体系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零售价格会逐步降下来,但我们也要尽量延缓产品价格卖穿的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推出新产品、新包装、新品种和新品牌的产品来恢复产品的零售价格。因为新产品可以重新定价,自然也就可以保证通路和零售商有足够的利润。同时,新产品逐渐被顾客接受后,价格卖穿的产品自然就逐步退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