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才储备决定企业未来

   2023-11-15 互联网1800
核心提示:  近日,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着眼于后备人才储备,在优秀80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见习副科级干部到科级干部岗位上进行热身。

  近日,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着眼于后备人才储备,在优秀80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见习副科级干部到科级干部岗位上进行“热身”。尽管这次因为职数有限,没能立即使用,但是经过有重点的培养,一旦有合适的岗位也会随时补充到领导干部队伍中。与此同时,加大技能人才储备培养力度,经过严格考核,晋升了一大批工人技师,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生面孔”晋身高技能人才岗位。

  大家知道,包启帆就是我们身边的“爱迪生”。可是,在上海港有多少个像包启帆那样流过“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人,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包启帆”呢?原因就在于缺少包启帆那样的发明创造。而包启帆的创造灵感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来自于企业的培养,是企业不断地给予他机会让他及时深造充电,适时提携,从而给他的成长成才注入了绵绵不绝的动力。

  企业要不断发展,就离不开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素养良好且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高、新、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人才力量是决定企业发展前景和内在潜力的关键要素。企业要在新兴产业中拔得头筹,就要不断地储备高、新、尖领军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

  人才在新兴产业崛起中的重要性,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我国的火箭导弹之父钱学森从美国返回新中国时,当时的美国政府之所以千方百计加以阻挠,原因莫过于美方意识到钱学森这样的高、新、尖人才对新中国发展的重要性。用美国政府人士的话说,美国情愿损失5个主力师部队,也不愿放弃钱学森这名科学家。由此可见,高级科技人才对于推动产业振兴、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如果没有钱学森,也许就没有中国如今世界一流的火箭导弹工业。

  我国是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大国,但绝不是生产强国。原因很简单,在石油和化工领域,国内产品数量规模虽然庞大,但大多数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且能耗高,而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的石油化工技术及产品必须依赖国外引进。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与国内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认识、培养的缺位有很大关系。前不久,国家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味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已经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笔者认为,企业要坚持人才储备战略,把培养属于自己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首位。要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花大力气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行业的专家能人;以员工技能提升为重要考核指标,以“高素质高待遇、高业绩高收入”为原则实施薪酬改革,为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打通晋升通道。同时,要改革干部任用选拔制度,让能者上庸者下,形成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

  相对于传统产业,我国石油和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在国际上正处在追求更多的话语权,争取更大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此时,要做大做强石油石化产业,就必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良好人才素养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型人才;企业应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努力,要注重对人才“潜力股”、“绩优股”挖掘和培育,对能够承担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努力促进各岗位德才兼备、技术精湛的业务骨干脱颖而出。要尽可能地为人才创造最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各类人才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这既是投身新兴产业的需要,也是企业在未来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筹码。

  笔者认为,要科学设置人才选拔的程序与办法,开辟选拔人才的“绿色通道”。要坚持以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公道正派分析人才的德才素质和一贯表现,对成绩突出、事迹典型的人才,要予以提拔作用、表彰奖励和舆论宣传。要在人才很有朝气、锐气时使用他们,而不要等到有暮气、怨气时才想起他们。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少,就要尽快让他在重要岗位上挑大梁、担大任,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