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派新人跟随,缓慢切换。销售队伍体系要是一潭活水,流动才是正常的,因此要不断招聘新经理,不断提升销售主任为经理,不断“逼走”老经理,形成一种不进则退的文化。在笔者以前服务过的企业中,每年都会进行分公司总经理资格的竞选。每个人可以申请参加,经过资格审查,来参加总公司举办的竞选活动,如果表现突出,有思路,有业绩,将作为分公司总经理的候选人,被派到一些地方做总经理助理,让他们找做总经理的感觉。如果总公司发现哪个分公司总经理有问题,或整天调皮捣蛋的,这些人就是天然的“后备队员”。但为了避免新人上手的困难,避免今后出现内部腐败,要遵守异地任职的原则。
3、建立人人可替代的管理体系。站在管理的角度上,一个聪明的经理要打造管理的体系,作到下属都是可以替代的,这种替代不是要把他们都换掉,而是一种状态。总部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或掌握在一个团队手上,而不是某个人手上,个人是不可信任的,团队是相对可信的,相信自己最保险。因此在分公司内部,不能是总经理一个人说了算。关于财务和物流的事情,总经理说了不算。不要给分公司总经理对财务经理的任命权,只有行政管理的权利,而财务经理反过来,对分公司总经理有财务监督权。业务方面的事情,由分公司业务经理和总部销售部门之间联系,不必通过总经理。总经理基本上被架空,成为了一个形象,一个代表公司的管理监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分公司形成总经理、业务经理、财务经理“三权分立”的有效制衡。在这样的体系下,分公司和总部谈判是可以理解的,但叫板是要被干掉的,总经理的岗位是重要的,而这个总经理这个人是不重要的。
4、用政策来做导向。总部的号令,不能是光喊口号的号令,想靠口号来推动分公司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把总部要求分公司执行的指标,列入到考核中来,和分公司的利益挂钩。如果你规定分公司的销售要完成多少,管理要达到什么水平,应收帐款要控制在什么程度,费用在什么水平。光喊这些口号没有用,而要把这些指标放在分公司每个人的考核指标中,完不成指标的人,在利益上就要受损害。如果连续完不成,就要考虑换人。在对销量的考核上,也要用任务完成率来比较业绩,而不单用绝对数额,单纯的任务数量,没有可比性,而完成率,可以体现不同分公司之间的真实差距。这样总公司也少受到销量大的分公司的威胁,而达到控制大局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