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果来看
很多企业家都希望文化能够支持战略,许多顾问也因此而喊出企业文化就是用来支持战略的这样的定义。诚然,一个良好、正确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符合企业战略达成的。但判断一个企业文化是否良好和正确,却应该先来看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商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群体,特别是目标客户群和员工的综合价值取向?如果不能符合这些的话,即便这个文化能够支持战略,那也是不可取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个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企业的战略都是违背了企业所在的生存环境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违背自己生存环境需要的企业,又怎么可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呢?这样的文化取向与战略带给企业的一定是个悲惨的结局。
例外的出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持是一种美德,被人们称颂为“坚韧”;而不坚持也是一种美德,被人们赞誉为“不拘泥、不墨守”。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执行的过程中通常会“随机而变”,根据自己的需要而给自己的选择加上“坚持、坚韧”或“不拘泥、不墨守”的标签。尤其是在企业发展中面临巨大困难和巨大利诱时,人们就更容易以“不拘泥”和“求变”来放弃企业遵守或应该遵守的信条。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人们通常会被这种“成功”和“胜利”带来的幸福所击倒,从而在此之后,更加乐此不疲地采取“求变”和“突破”。
殊不知,这种收获在企业的持续之路上,一定会让企业付出代价,而且往往这会是一种比当时的收益更高的成本,甚至让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可能是直接的,即反映在了市场、销售层面上;也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成本。直接的代价通常会引起企业的重视和反思,但在文化建设、人员价值取向等无形成本上的损失通常会被企业所忽视,最终造成企业的巨大消耗、损失,乃至彻底的失败。
所以,中国企业在追赶国际先进企业时、在成长为世界优秀企业的道路上,更多的不是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对形势的判断,而是无法辨认什么是企业应该牢牢遵守的底线,从而无法建立和培养能够在员工中代代相传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因此,企业的力量总是不能够凝聚在应有的焦点上,企业总会消耗大量的成本在人员的招聘、选择、流失、犯错上,企业总会花费巨资来开发新的客户却又很轻易地失去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