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造行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量大,流动性也非常大。张汝京明白,公司要想真正留住这些海外归来的高科技人员,必须要解决他们的生活以及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
凭借张汝京的“个人招牌”,中芯国际项目在启动阶段就从国际上吸引到11亿美元。但张汝京投资学校和房地产的计划还是引起一些投资者的质疑。
刘越现在还清楚记得,高盛的代表向她请教:我们投资的是芯片制造,为什么还要建设学校和开发房地产?这不是以前中国国有企业的做法吗?“企业办社会”已经证明是不成功的,中芯国际这样做能有什么好处?高盛投资人的疑问代表了当时很多投资人的想法。
现任中芯国际副总裁的刘越,当时是另一投资方北大青鸟的股东代表。虽然有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亲眼目睹过企业办社会的种种弊端。但她相信张汝京建立的学校和房产绝对不会成为企业负担。“张汝京是个喝剩了半瓶矿泉水都要放进书包带走的人,我相信他。”
但张汝京需要说服更多来自境外的投资方。他向股东们算了一笔账,中芯国际需要大批外藉员工,这些员工在外租住公寓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买的房子肯定比自己盖的贵,这是明摆的事实,解决了住宿问题,就不需要再向员工支付高额的住房补助。
而另一笔账就更加简单,当时中芯国际为外藉员工子弟联系的双语教学的“美国学校”,1个孩子一年的学费需要2万美元,500个孩子一年就需要高达1000万美元,而占地达26公顷的中芯花园与中芯国际学校,第一期的建设才1000万美元。换句话说,硬件的建设经费,恰恰等于500位小朋友念一年美国学校的钱。张汝京笑说:“我跟股东讲,这既可以帮助公司安定员工,还可以为公司省钱。”
2001年11月,中芯国际正式量产时,中芯国际学校已经开学三个月了。而中芯国际生活区的一期工程4座楼也很快竣工。
随着员工的增多,中芯国际的生活区也越来越大;由于教学质量比较高,中芯国际学校吸引了许多非中芯员工的子弟,中芯国际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幼儿园到中学已经有1100多名学生,其中外来的学生已经占到中芯国际学校的70%。”中芯国际学校校长丰忠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