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系统战略创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2023-12-16 互联网1420


  华为对于人力资源部的投入也是不惜余力。这些经过华为熏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管理上行之有效的员工,被认为是华为最大的企业财富。任正非明确提出“人力资源不断增值的目标优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为了达到此目的,华为采取了令同行不寒而栗的“人才掠夺战略。”

  第一步棋,中国每年的通讯专业应届毕业生是有限的,华为采取鲸吞掠夺战术,劲可能将当年的毕业生全部招走,让竞争对手无人才可觅;第二步棋,华为的人才价格高于同行一截,垒起门槛,既有利于人才向华为集中,同时对手挖人又要付出更高的代价;第三步棋,在内部高度竞争机制下,优秀人才能迅速涌现出来,华为更通过建立快速筛选机制与完善考核制度,大浪淘沙,把“金子”留下来,把“沙子”留给竞争对手,华为就拥有了人力成本优势。

  任正非曾表示,大学本科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华为每年至少要招3000人。2001年,华为在全国招收了近700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了人才掠夺的高峰。招进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华为在人才培养上也不惜重金,在内部建立了严格而渐进的员工培训制度,员工每年有70%的时间接受培训,年轻人一批一批的派往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考察学习,这些人才回国后纷纷被委以重任。人才战略的长远眼光,保证了华为在产品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在人力资源方面出现断档。

  同样,万科也是依靠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投入奠定了今天成功的基础。早在1998年,万科就提出了“人才是万科的资本”。在当时物欲横流的深圳,“钱远比人重要”的环境下,如此超前的观点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的加入。这一点到今天依然是万科的核心价值之一。

  难得的是,万科将这种口号似的观点持续落实到行动上。1990年前后,万科开始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人才招聘,一大批精英被吸纳到万科阵营中。1992年,万科开始系统地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强调规范化的建设,强调团队的配合。通过改造,整个企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了大批的职业经理人。在房地产界,万科被誉为“黄埔军校”,原因就是行业中的众多职业经理人都曾在万科工作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