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制造商富士康集团(Foxconn Group)决定成为日本夏普公司(Sharp Corporation)的最大股东,今年3月,富士康以669亿日元(8.36亿美元)购得夏普9.88%的股份,这一交易唤醒了日本电子产业。多年来,随着亏损的不断增加,夏普、索尼(Sony)和松下(Panasonic)等公司最终不得不努力应对因为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丧失了领先优势而产生的失落心理。面对创纪录的亏损,为了与韩国和中国制造业冉冉升起的新星展开竞争,这些日本公司开始为自己重新定位。对于寻求重获优势的其他电子产品公司来说,夏普公司与鸿海集团(Hon Hai Group)旗舰企业、全球最大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富士康集团的结盟,可能是“一块试金石”。
对富士康而言,在夏普公司占有更多股份的收购,以及斥资665亿日元(8.31亿美元)收购夏普显示产品公司(Sharp Display Products,简称SDP)46.5%的股份,是该公司从OEM制造,向构建自己品牌,成为像苹果(Apple)、戴尔(Dell)和惠普(Hewlett-Packard)一样的著名品牌这一战略转移迈出的重要一步。夏普显示产品公司的液晶显示屏工厂设在日本西部大阪的酒井(Sakai),因为亏损,工厂已经削减了一半产量。对富士康来说,这些闲置的产能迟早会派上用场,富士康的报告称,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公司的年销售收入为3.45万亿新台币(1,200亿美元),而且公司还将不断提高产量。
液晶显示屏和电视制造商夏普公司的公告称,在截止到2012年3月31日的财年中,公司的销售收入为2.46万亿日元,分析人士认为,为了生存,该公司除了向富士康集团求助以外别无选择。因为被三星(Samsung)和LG等韩国公司夺走了市场领导地位,这些一度非常强大的日本电子产品巨头颇感后悔,现在,它们则在用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声誉,从富有的中国大陆公司和台湾公司换取现金。
与中国公司早些时候购并日本电子产品公司——联想集团收购了日本电气公司(NEC)计算机业务51%的股权,海尔集团则收购了三洋公司(Sanyo)的洗衣机业务和电冰箱业务——不同的是,富士康更感兴趣的是夏普公司的技术和资产。海尔和联想旨在通过收购当地品牌而在日本这一封闭市场扩张,但富士康集团的着眼点则是收购夏普公司的技术,并意图利用夏普的液晶显示屏工厂扩张自己的OEM业务。
迫切想抓住一条生命索的夏普公司创建于1912年,最初是大阪一家名为Ever Sharp Co.的自动铅笔制造商。公司公告称,在截止到2012年3月31日的财年亏损3760.6亿日元,远远超过了早些时候亏损2900亿日元的预测,其原因在于市场对液晶显示屏以及液晶电视的需求减少,此外,日元持久升值的负面影响也削弱了公司的成本竞争力。“对夏普公司来说,这笔交易与其说是一宗技术交易,毋宁说是一宗财务交易。在改善产品以及增加夏普公司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方面,这宗交易并没有什么作用。”惠誉国际评级公司(Fitch Ratings)亚洲TMT(TMT为Technology,Media和Telecom三个词语的首字母缩写,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科技、新媒体和通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译者注)行业评级负责人史蒂夫·多罗斯(Steve Durose)谈到。“这宗交易的意义是优化了夏普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摆脱了生产基地中的富余产能。”
这宗交易要求富士康从夏普显示产品公司购买液晶显示屏,富士康需要将采购量提高到该公司产量的50%。而夏普公司则可据此放弃其业务中竞争力较差的部分。事实表明,对日本所有的大型电子产品制造商来说,垂直整合一直都是一个花费高昂的障碍。“从研发、设计、生产、采购,到销售和服务,夏普公司不能再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了。夏普的垂直整合模式已经到了极限。我们希望与鸿海集团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垂直整合模式。”夏普公司总裁奥田隆司(Takashi Okuda)在东京对记者谈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