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出任GE公司执行长的时候,我们推出众所瞩目的计划:“在每个市场抢第一或者第二,否则就必须整顿、出售或者结束营业,以达成这个目标。”这不是我们的策略,但我听过有人那么说。它是用来激励斗志的口号,说明我们打算如何推展业务。我们不再只因为缅怀过去,而紧守着失去竞争力的业务不放。数一数二方案更是一种沟通工具,用来清理我们的投资组合,而它真的奏效了。
我们的策略着眼点主要放在营运方向上。当时,GE决定脱离趋向商品化的业务,转为侧重于生产高价值科技产品的业务,或者以卖服务为重,不光是卖产品。我们要大幅提升人力资源,也就是我们的员工的素质,一心一意专注于人才的训练与培养,这是该项策略行动的一环。
1970年代,遭到日本人痛击之后,我们才追求这个策略。GE本来获利还不错的业务,像是电视机和室内空调机,被日本人迅速商品化。在这场必输的竞赛中,我们处处挨打,落居守势。面对日本商品的创新和节节砍降的价格,我们在品质、成本和服务的表现却不够好,而这三者却是商品型业务的武器。每天上班都是无止尽的苦恼挣扎。尽管我们的生产力有所改善,创新也增加,面对东芝、日立、松下等毫不留情的竞争对手,我们的获利率却日益萎缩。
在此同时,七零年代末我督导GE资融的时候,发现金融服务业赚钱非常容易,尤其是对GE集团的资产负债表大有帮助,这点令我惊讶不已(当然也非常高兴)。这个行业没有工厂劳工组织工会的烦恼,没有外来竞争,却有着无数趣味盎然、富于创意的方法,能够提供顾客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记得在那段期间,看到我们的员工开发自有品牌的信用卡计划,攻占一个又一个中间市场产业融资的利基,实在叫人振奋万分。优渥的获利率虽然称不上唾手可得,却也相去不远。
我当上执行长时,晓得GE必须尽量远离看起来像是大宗商品的业务,尽可能接近光谱的另一端。所以我们撤掉电视机、小型家电、空调机等业务,并出售犹他国际(Utah International)这家大型煤炭公司。也因此我们大手笔投资GE资融,收购旗下拥有国家广播公司(C)的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并且投入资源,开发动力、医疗、飞机引擎、火车头等高科技产品业务。
那么,置身于变动的时代,GE如何、又为什么二十年来紧守一套策略不变?答案是:只要策略的方向正确,而且范围够广,其实不需要太常更动,尤其是如果有崭新的行动方案相辅相成的话。为了做到这一点,过去多年间,我们推出四项计划,用以强化我们的策略。这四项计划是全球化、加值服务、六个标准差和电子商务。
不过,我们的策略所以能够维持长久,主要是因为它根据两个强而有力的根本原则:商品化(commoditization)有害;人是一切。
我们所做的资源配置决策,几乎每一项都是根据这些信念而来。是的,有些公司能在商品型业务出人头地。戴尔计算机(Dell)和沃尔玛百货(Wal-Mart)便是懂得善用成本、品质和服务,在竞争极其激烈的竞赛中崭露头角的绝佳例子。但这可是场硬仗,不容犯任何错误。
延伸阅读
杰克·韦尔奇致经理人:策略就是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