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界有一种观点盛行:一种是“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翻车”;而另一种是“企业一定要讲速度,就像宇宙飞船腾空,不能快速成长就会快速消亡”。 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具有参考意义的借鉴是什么?企业发展速度不是关键,有人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使速度来说,其实这种一点意义都没有,所谓形象的比喻,粗听起来还是有一定道理。正像早起鸟儿有虫吃和早起虫儿被鸟吃一样。飞机飞慢了还会掉下来呢。大部分企业老总在经营企业坚持简单的营销理念和“务实”营销资源配置:务实一点,先做起来,等到有一点积累,再来谈品牌实在一点。做企业要实在一点,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要把握好,这种大广告投入的模式是不太值的。我这么多年经营下来了,不也是好好的吗?怎么算都赚,稳稳当当赚钱,还冒什么风险,不做品牌,求实在的效果;先生产、再市场、最后招合适的人才,上市非常迅速,国外是一年半,中国新产品上市就是几个月时间。市场调查、市场分析。雅戈尔,杉杉这些领导品牌也没这么做,他们不是很成功吗?整体资源配置,先做工厂,再做市场,最后投资于人才。什么有钱赚什么,多元化,战略随机。 在企业里经常能听到一些企业老总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时说,“我希望我的企业以20%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健地发展。”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20%、稳健、持续。其基本的逻辑思维是:20%的速度是稳健的,而稳健的速度是可以持续的。其实,这种营销战略的基本特点是中庸,是一种理想状态。 然而在中国成功的企业之中,海尔十年来增长一万多倍,联想同样增长了上万倍,它们依靠着速度成就规模,在速度中降低成本,从而做大做强。事实上,速度不仅可以让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生存的权利,而且可以获得成本的优势。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企业现实规模不大,别人又看不到未来的成长速度,你必然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采购成本和渠道成本。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企业既没有现实规模,也没有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网络一定会和企业要较高的条件,企业必然付出相对较高的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 速度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企业年销售规模二个亿,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到你死的时候能够做多大?那些在中国市场成功的跨国企业,都是十年内在中国市场实现了上百亿、数百亿的销售。速度是中国企业生存的关键,还有另外一层道理:即使你能够按照20%的速度持续增长3年,那么3年以后那些比你增长得还快的企业在竞争中一定会过头来收拾你。这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市场竞争中屡见不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