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训这么做

   2023-06-15 互联网3000


  如何看待\"被动的培训\"涉及到如何看待培训的功能。如何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的基础工作来看--也就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意图、岗位要求以及个人能力、潜质来设定整体的培训,如果实施成功,不仅解决了公司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位置上有恰当的人\"的问题,同时一举实现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尽管不失为一种\"整体解决方案\",但对照实现此目的所需的投入以及能力--就像通用电气对人的判断那样的底气和自信,即使是把主管培训的单位晋升为一级部门,恐怕也鲜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

  如果将培训定位在协助解决公司已经发生的问题时,培训一定不是系统的,而是针对性非常强的一些\"碎片\"。尽管这样看待培训有\"功利\"之嫌--这与\"学习型组织\"倡导者秉持的理念有非常大的出入,但建设学习型组织与培训根本就是两回事。培训也只有站在服务绩效的基础上,才能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有效性来--确实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且是在可以估算的成本基础上。实际上,基于绩效的培训包含着另外一个假定:不能带来绩效的培训投入就是浪费。本质上来说,无论把培训作为会计账目中的成本也好、资本也好,培训本质上就是公司的一种投入。

  基于这样的区分,我们来看看效果评估这件让培训尴尬的事情。

  绩效导向下的明确分工

  常见的培训评估是四层次模型。最基础的评估是对学员对课程的满意程度。这个过程相对简单,学员基本上只需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对课程内容、讲师的满意度。

  接着的评估就进入实质性阶段:学员到底学到了什么。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测量学员的学习成果。是技能类的培训,就要考察学员有没有掌握这些技能;是知识类的培训,就要考察学员对讲授的知识理解、记忆得如何;如果是态度教育,就要设定恰当的方式来测量学员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总的来说,第二个层次的评估是测量学员在走出培训地点时的收获。前两个层次的评估中,培训管理部门是主动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