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分析师刘步尘指出,日本的经济这十年来在全球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的状况。日本的家电业也在逐年滑坡,尤其是与中国板块和韩国板块相比,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现今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也加剧了这一颓势。
不过,松下公司总裁津贺一宏把原因归结为等离子投资过高,其期待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通过公司内部业务调整止损,前任总裁大坪文雄曾经提到,松下将会寻找合作伙伴一同迎敌。
夏普对于亏损的官方解释为,全球液晶面板价格下跌,主力液晶业务业绩不佳。与索尼、松下相比,夏普的优势在于拥有上游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作为日本最大的液晶电视厂商,液晶面板的销售收入占到夏普总收入的30%左右。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直以来通过屏幕优势,夏普降低了整机成本,但是在全球面板业的“寒冬”,夏普有苦难言。
索尼公司没有直面自身的经营误区,仍然强调“如此巨亏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大地震、泰国洪灾等多重因素的冲击”。
然而从分析数据看出,索尼主要亏损业务来自消费类电子和专业设备。按照部门划分,索尼公司的消费产品和服务业务,以及专业设备与方案业务的收入,分别下滑了18.5%、12.6%,营业亏损分别为2298亿日元、202亿日元,其他图片、音乐业务、金融服务业务都赚钱了,也就是说,索尼公司的亏损业务主要来源于手机、电脑、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专业设备,至此索尼公司的电视部门已经是连续八年亏损。
缺乏创新葬送日企未来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缺乏创新葬送了日资企业的未来。拿索尼举例,多年来索尼公司不思进取的产品研发、毫无创新的工业设计、不懂得研究市场需求……这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有不少业内人士坦言,“过于广泛的业务涉及,过于强调高举高打,拉长战线,索尼的失败,就犹如二战时的失败一样,皆源于自大”。
对于索尼创新能力的衰退,有着怀旧情结的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认为公司高管也难辞其咎。在索尼创始人井深大时期,有些索尼员工根本不畏惧上司的权威,上司也欣赏和信任这样的部下,不以冷漠的、“评价的”眼光来看待部下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不过这种井深大时期鼓励创新的态度和管理理念并没有被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2005年走马上任的美国人霍华德。斯金格出任索尼公司CEO,在上任伊始,斯金格公布了代号“日本计划”的改革政策,但是他发现,改造索尼并不像他想象得那样简单。由于日本法律和终身制的雇佣文化左右,斯金格的整个改革进展十分缓慢,让关闭工厂和裁员也面临难以执行等诸多问题,日本企业家族长老式管理模式让他不具有真正的权威。让索尼公司短时间西化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索尼的管理处于一种西方现代管理模式与日本传统相互纠结的状态,这让索尼的改革和创新变成了修修补补、零敲碎打,很难在应对外界变化时做出足够好足够快的改变。
《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叶千荣认为,日本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风靡一时的产品,但是90年代这种产品很难再诞生,它们的创新能力已经赶不上苹果——苹果有iPad和iPhone,而生产能力又赶不上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三星电子在半导体、手机和电视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三家日本公司预测的200亿美元亏损,苹果仅最新一个季度就赚了131亿美元,而三星为2012年的资本支出就给出了410亿美元的预算。保守和缺乏创新导致了差距越来越大。
倚赖换帅、业务重组自救
如何挽回颓势,成为这些日资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事调整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4月1日,索尼、松下、夏普不约而同的换帅,平井一夫、津贺一宏、奥田隆司,三个新面孔将分别出任索尼、松下、夏普的CEO.其二就是裁员,索尼计划年内裁员约1万人,占员工总数的6%;松下也准备裁员1.7万人。
此外,面对亏损,日资企业还关停并转手一些生产项目,出售亏损项目。NEC接受中国援助,将个人电脑业务的半壁江山委托于中国联想。东芝终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将该业务转移至国外来提振业绩。松下将刚刚收购的三洋白色家电部分出让给中国海尔,并准备关闭大阪府贝塚市的锂离子电池工厂,将产能转移至中国苏州的工厂,通过压低生产成本抗衡韩国厂商。它还将于今夏把手机生产全面转移至中国等海外工厂。索尼撤资,将合资企业S-LCD公司拱手让给了韩国三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