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海外市场的一些华为智能手机中,天天聊会取代其中的短信模块,也不排除会与运营商套餐捆绑的形式进行收费。
“短信在一些海外市场并没有中国这么普及性的应用,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值并不高,也不是主营业务。”用天天聊来替代短信模块,有助于提高运营商的ARPU值。
同时,在运营商日益担心管道化的当下,这样的合作也有助于其抵御来自Kik类应用的蚕食,延长短信这一应用的生命周期。
尹欣坦承,天天聊在中国市场超越微信的难度相当大,但从全球市场来看,由于华为智能手机的全球性运营,拥有微信难以企及的渠道优势。
互联网基因追问
“所谓的互联网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对于外界关于华为能不能做好互联网的疑问,尹欣如此回应。
有华为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互联网企业有很多优势,比如与消费者用户的联系更加紧密,有股票、期权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之相比,华为长期从事系统设备业务,可能离消费者用户远一些,激励机制也还限于华为母体的范围之内。
但尹欣强调,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只要决策层下决心,学起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在这个前提之下,就是人和钱的问题。他认为,这些对华为都不是问题。
一位华为人士反问道:“你看腾讯,有多少人是华为去的,包括中高层?”一个可资参考的事实是,在今年5月腾讯组织架构调整后建立的六大事业群中,出任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并兼任互动娱乐事业群总裁的任宇昕,其在加盟腾讯前就在华为任职。出任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总裁及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的刘成敏,也在加入腾讯之前任职于华为国内营销部。“华为人的素质摆在那里,关键是倒空杯的心态。”该人士说。
据尹欣介绍,华为终端云业务部的员工来源比较多元化,有老华为人,有从其他互联网公司加盟的,也会着力补充“一张白纸,有着原始感觉”的应届毕业生。
“华为不会烧钱,但会不吝投入。”尹欣说,对于重点战略性业务,华为一贯是坚持长期持续投入,“比如过去在WCDMA领域,也是坚持了八九年,才开始有规模效益”。
对于当前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受限的问题,尹欣认为,这主要还是规模不足,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量还不成规模,电信运营商的带宽成本和资费限制,以及适合移动互联网的大屏、高性能智能手机还在普及之中,而“未来这些问题解决之后,盈利模式会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