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2季度中国网上零售B2C+C2C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788亿元,其中淘宝系交易额破2000亿,牢牢占据霸主地位。
不仅如此,在B2C业务中,天猫以41.5%的份额领跑第二季度,排在第二的京东商城为15.5%.与一季度相比,天猫对京东的差距愈加明显。
事实上,比之于其他B2C电商,天猫的优势远不止于交易额或市场份额,完善的电商产业链更是将来发展的可靠保证。马云一直宣称,阿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有其底气的。但是,天猫平台上乱象丛生的野蛮生态系统,加之继承淘宝而来的广告收入模式,让天猫多少成为另一个淘宝。更为严重的是,当初为迅速做大天猫吸引众多淘宝集市卖家入住,紧随而至的是授权认证漏洞频频爆出,消费者权益的无法保障,极有可能成为损害千里之堤的蚁穴。
天猫的底气
2011年,淘宝分拆为一淘网、淘宝网、天猫;今年5月,马云做出“非常艰难但惟一负责任”的决定,单方面决定断掉估值约50亿美元的支付宝与阿里巴巴集团之间的协议控制关系。紧着着,至7月下旬,阿里B2B私有化落幕。7月23日,阿里宣布,按照新架构,阿里巴巴集团调整为7个事业部:B2C部门阿里巴巴国际事业部、阿里巴巴小企业事业部,C2C交易网站淘宝网;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一淘网;B2C交易网站天猫;团购网站聚划算,以及阿里云。
若将这7个事业部再加独立支付宝的构架,参之以电商生态链的三重维度,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我们就能明白天猫的底气所在。
在外界看来,阿里云目前的主要功绩或许是阿里云手机,它宣称要打造一个基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外的新生态。但打通数据系统的“聚石塔”计划,暴露了阿里云更大的胃口。
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不断蔓延,对电商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从数据推送和集成等云端服务,到支付平台的安全性,到仓储库房的IT操作系统,到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服务,到用户偏好等的大数据分析。很大意义上说,近来颇为流行的社交购物,其核心理念也正是将社交网站上的数据分析用于购物,只不过这一过去更多地是由人完成的推送,以后将越来越多地由云计算、大数据来完成。对这一日渐明显的未来趋势,阿里云是准备得相对充分的。
天猫副总裁王文彬表示,目前天猫80%以上的商家需求来自消费者行为分析。观之淘数据“2011年度中国网购趣味地图”,可知马云所说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中国的消费者”并非空话。
贝索斯宣称,“亚马逊是一家科技公司”,当传统广告、社交购物等营销日渐疲软,云计算与电商的合谋趋势已然来势汹汹,毫无疑问亚马逊已把握了未来电商新趋向,而阿里也正在路上,并未被落下。
电商生态链的第二重维度是资金流。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宝仍以47.8%的份额稳居市场首位,财付通以20.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银联在线、快钱和汇付天下,分别以9.1%、7.6%和7.5%的市场占比分居第三至五位。
虽然由于政策和国情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打通资金流尚且还是妄谈,但支付宝副总裁樊治铭所说,“支付是一个垄断行业”也并非虚话,毕竟“美国最大的网上支付Paypal,只有一家,你听过其他的没有?谷歌的也没有做起来。”
针对京东不仅停用支付宝、改用银联,并一度传出消息要自建支付公司,支付宝CEO彭蕾回应道:“这条路说实在不是那么好走,做支付的公司都冷暖自知。祝京东好运!”
支付宝早年为淘宝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在未来或许有可能的资金流之战中,阿里和腾讯(财付通)也早早布好了局,国内其他电商已然慢了半拍。
电商生态链的第三重维度,是前一段时间讨论得很多的电商物流问题。
在回答《互联网周刊》记者提问时,乐蜂网副总裁沈玄昊指出,“中国物流的现状是,干线物流过分发达,支线物流极端不足”。如此看来,京东已然搁浅的“亚洲一号”,暴露的就不仅仅是自建物流对电商脆弱的资金链的冲击,更是一种只有对干线物流的锦上添花,而无对支线物流的雪中送炭。
支线物流不仅仅作为短板测试着物流的整体水平,也同电商的向二三线城市及乡镇布局紧密相连。于6月14日正式上线的天猫书城,声称图书配送范围更广。据悉,天猫图书在三、四线城市的成交占比将高达44.5%,并且天猫承诺“目前,我们基本可以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城,就连新疆、西藏等偏远西部地区的乡村,天猫图书也可以送达”。在物流的信息化、数据化方面,已经在上述阿里的信息化中提及。就支线物流、物流信息化来考量天猫的物流政策,亦可说是发力对了方向。
从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重维度来看,阿里系对整个电商生态链的布局已初步完成,并且阿里云、支付宝已经在对应行业中名列前茅、或是独占鳌头,对于物流信息化的构建也有了稳固的基础、对于支线物流和二三线城市蓝海市场的野心也逐渐显现。
但是,整个电商系统生态链的完善是一回事,天猫内部承自淘宝的野蛮生态系统,又是另一回事。天猫独特的纯平台化B2C之路,使它在探索之路上也面临着独特的制度之困。
苛捐杂税猛于虎
更旗易帜“天猫”之时,淘宝官方表示,天猫与淘宝网未来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业态:淘宝网是C2C卖家和小型B2C商家,是创业者的孵化地;而天猫是B2C业态发展中,能与整个阿里巴巴集团挂钩的全新品牌,面向更为成熟的商户。
但实际上,如本刊之前的文章《天猫与淘宝的左右互搏》所言,‘去淘宝化’的更名可以更凸显商城的价值和品牌“,但天猫与淘宝”想说分开没那么容易“。
据艾瑞数据统计,淘宝2009年的广告收入为15亿元,而在2011年已经达到87.9亿元。2月1日,淘宝将旗下最主要的广告业务“直通车”一拆为二,新辟天猫直通车,以此作为天猫商城的专有广告服务项目。就商业模式而言,淘宝系的广告收入模式在天猫身上更加被发挥到极致。
在天猫开店的费用远高于其他平台已经是电商界的共识,有3C卖家指出,入驻京东、天猫和亚马逊等第三方开放平台中,三年别想赚钱,尤其在天猫商城。更有甚者,从两年来C类、小B类商家的历次“暴动”上,我们发现,从平台使用费、保证金、广告费三个方面都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2005年,雅虎宣布和淘宝合作,马云在北京公开表示:淘宝网将继续免费3年。当时,他的竞争对手eBay还要向卖家征收2%3%的服务费。2006年,淘宝短暂地推出过一种叫“招财进宝”的竞价排名,在卖家们的一致抗议下,这款工具很快下架。
2008年4月,淘宝引入“淘宝商城”的概念,商城卖家需要交纳1万元保证金和6000元服务费,同时,卖出的每一件商品,淘宝都要提取5%的佣金。同年9月,淘宝屏蔽了百度的搜索,曾经的“招财进宝”在2009年年初换了个身份,以“直通车”的名义重出江湖。2010年,淘宝调整“卖家服务质量”在搜索排位中的权重,进一步迫使卖家不得不做直通车、投放广告。至此,杭州的淘宝网总部陆续遭部分卖家“围攻”。
2011年10月,淘宝商城发布商城新规,服务费由6000元提高至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商铺的违约保证金由以往的1万元涨至5万元、10万元、15万元不等。众多由淘宝集市转至淘宝商城的卖家纷纷不堪重负,由此引发了“十月围城”。
就在最近的7月底,再次对搜索功能的修改中,“人气排序”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有商家表示,“聚划算之前还算是比较便宜的通道,以前很多人上聚划算是为了爆款,通过爆款吸引更多的流量。”但改变“人气排序”之后,就大大削弱了聚划算推广的效果,无异于逼着商家花钱买其他更贵的推广。
盘根错节、已达近千种的收费工具,动辄几千的钻石展位、黄金秒杀,更是孕育腐败的温床。具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家透露:最初依照信誉排名时,淘宝小二删恶评就已达到每条150~200;相对较便宜的聚划算,淘宝小二运筹帷幄之间轻易就能中饱私囊;而后,众多“正规代办淘宝商城入驻商标注册质检报告公司注册等一系列服务”中,也有淘宝小二不小的功劳。
第三方商家越来越不堪重负,平台使用费、保证金、扣点费还在其次,越来越昂贵的广告费,其成本只能转嫁致制造业和消费者。如今,天猫上充斥的假货、盗版、翻新已经不再是新闻,如果正品无法保障,那么天猫就不仅仅是在平台化体系、及商业模式上承自淘宝,而是永远走也走不完的“洗白”路。
财经专栏作者郭建龙曾在文章中写道,“淘宝的入口能够养活多少商家??我们放宽两倍的余量,也不过只有20万家。”如今却有约300万的淘宝集市卖家、约10万的天猫卖家,每天对着仅有的流量入口虎视眈眈,这该由谁来负责?
天猫背靠着阿里,有着完善的电商生态链;目前无论是B2C+C2C,还是单就看B2C,天猫都有着市场份额上的绝对优势。但从上一代互联网大佬们陡然间一落千丈的没落中,天猫应该警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面向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面向消费者,都是天猫的软肋。
欺世盗名的电商价格战:赔本圈地让利几何?
在持续寒冬笼罩的氛围下,2012年被称为电商生死之年。从年初起,以京东、苏宁易购等为首的所有主流电商全面开打价格战,至6.18京东店庆并遭到众电商狙击之时达到巅峰。然而,有多少价格战只为冲量圈地扩大销售额,甚至欺骗消费者赚吆喝?
本刊记者 冯海超
近期,许多用户发现来自当当、京东等网上商城的促销短信多了起来,不过,面对“最低价”、“疯狂让利”这样的促销字眼,人们似乎已经有些麻木了。
在持续寒冬笼罩的氛围下,2012年被称为电商生死之年。从年初起,以京东、苏宁易购等为首的所有主流电商全面开打价格战,至6.18京东店庆并遭到众电商狙击之时达到巅峰。
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天猫商城、库巴网、1号店、亚马逊中国、当当网等众多B2C商城先后拉开架势,轮番进行价格血拼。据网易有道日前发布的《网购价格不完全报道》显示,6月网购CPI变动为-11.3%,相比5月下降7.6%,与居民消费指数CPI保持同一趋势,商品平均价格降至半年内最低点。其中,六月京东商城占据了中国B2C市场42.1%的流量,超过了天猫所占的27.2%,首次坐上B2C市场老大位置,而京东商城以及天猫商城流量占比超过了整体B2C市场的一半以上。
不过,“6.18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使电商价格战暂告段落,继京东“诺曼底惠战”之后,国美商城、苏宁易购、天猫、当当等分别喊出了一个又一个更具诱惑力的口号。而京东CEO刘强东近日再一次在微博上表示,电商即将展开新一轮的价格战,并宣称此轮价格战将比此前规模更大、更惨烈。
在电商大佬一轮又一轮近乎“肉搏”的价格大战后,有的玩家死里逃生、有的一蹶不振,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据知情人士透露,尽管电商网站各类促销,提高了销售额,但由于价格一降再降,使得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也被压缩,很多企业的优惠活动其实最终是以“赔本赚吆喝”来收场,而从行业的一些促销“潜规则”和实际体验来说,电商价格大战带给消费者的让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其中存在哪些猫腻?
电商“约架”背后
“天猫将拿出10亿元红包补贴消费者和商家。”7月18日,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刘强东的价格战宣言“今年第三四季度会掀起中国电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全面的价格战!”言犹在耳,第一个迎战的电商便出现了,而此时,距离被称为电商价格战巅峰的“6.18”刚刚过去一个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下半年国庆节、双十一、双十二、圣诞等购物高峰依次来临,电商圈的价格战将更加惨烈。
事实上,从今年4月以来,每个月电商都会给“价格战”包装上新的噱头。6月18日,在京东“生日”当天,以围剿京东的名义,苏宁易购、库巴、淘宝集体参战。似乎不满于自身此前的沉寂,7月18日,国美电器网上商城又跳出来,号称要打“真正价格战”,并言辞批评同行“之前的价格战都是假的”。
据艾瑞咨询最近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达7735.6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1.87亿人。网络购物已然成为行业的主要推动力。
不过,电商寒冬的阴影还远没有过去,“活下去”的目标似乎不止适用于中小电商,许多大电商也是一面咬着牙大范围低价促销,同时面临着资本和市场的双重压力。电商行业内流传着这么一组有趣的数字:京东商城毛利率不过7%-8%,而大家学习的对象美国亚马逊的毛利率基本稳定在20%以上,这意味着价格战将给国内电商们带来更严重的亏损。
7月16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其微博上透露,京东商城2012年上半年业绩显示,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20%,GMV(交易额)同比增速161%.“只有一个数字比较难看:净利润为负!”而苏宁电器集团公布的2012年半年度业绩修正公告显示,苏宁易购上半年实现销售额52.8亿元,远不及预期,且大规模让利也拖累了集团整体业绩增长。
更严重的问题是,刘强东称“电商数据作假是行业公开的秘密”,那价格战还有多大意义?
究竟让利几何?
由于暑期是包括家电、数码、家居等产品的销售旺季,许多消费者都有在近期购置产品的需求,加上电商之间的价格战确实带来许多优惠,于是电商的销售额都开始直线飙升。
但是等待想要下单之时,却让人开始犹豫。大量优惠券仅限店内且使用期限极短、商品降价后仍然虚高等现象让消费者难以真正得到完美购物体验。
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战中,所有的商家都号称拿出过亿元的让利幅度来进行降价和促销。事实上,促销开始前商家并不能准确计算让利的幅度,有业内人士表示,价格战其实就是一种促销,很多电商称让利几个亿,意思相当于少赚这几个亿。但是,在产品尚没有销售出去的时候,凭什么就能准确地预测自己将销售出多少商品?如果没法准确测算出网站未来的销售量,那么让利的幅度显然就很有水分,也很不科学。
据业内人士分析,电商的价格战中所让利的数字普遍存在水分,如果说拿出5个亿的,顶多也就拿出来5000万,再加上厂家的一些促销活动。事实上,在价格战中,电商往往只需要拿出一些广告费和市场营销费用,让利成本其实是分摊给供应商和网站上的商家。
价格战的部分成本由商家承担已是行业里不足为奇的事情,在电商平台开店,供应商需要给电商网站缴纳管理费,以及销售的佣金提成。电商网站只需让利出部分佣金就能说服商家踊跃参与到价格战中。其实有些供应商并不希望价格战扰乱价格体系。但他们在电商网站面前,有时比较弱势,货款被电商网站拖欠着,为了冲击销量,不得不继续供货给电商网站,并且在价格战中承担了降价和让利的成本,成为真正的牺牲品。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价格战真的不打不可,电商们能不能拿出多一些诚意,让顾客真正满意而不是迷失在一轮又一轮吆喝中?如果继续单纯的血拼而忽略更深层次的用户体验,价格战不打也罢。
平台乱象:天猫京东各有其乱
市场份额共占据约77%的天猫和京东商城,最大的优势在于流量,二者也有着较为类似的收费政策,但对于第三方商家而言,着实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开放平台,这种最初被称为“违背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打破了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如今已然刮起了一股互联网开放之风。
实际上,早在概念被明确提出之前,电商B2C的先行者亚马逊就已开始涉略:2001年,亚马逊创始人兼CEO贝佐斯顶住华尔街和公司内部的批评与压力,决意开发第三方卖家市场Marketplace,与eBay直接展开竞争,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姗姗来迟的原卓越亚马逊,于2011年7月宣布正式开放第三方卖家平台,而在此之前,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的开放平台早已启动。今年7月,后起之秀苏宁易购和重组后的腾讯先后正式宣布启动开放平台。至此,国内B2C网上零售市场份额的前六名,都已卯足气力进军平台大战,开放平台已然成为B2C厮杀的另一片战场。
而另一方面,日前某年轻淘宝卖家“过劳死”的新闻,关于第三方商家“三年别想赚钱”的报道,也让人们得以一窥开放平台背后的诸多困境。在繁复的内部生态系统面前,第三方商家依然是弱势群体,电商开放平台的无缝化远未达到。
丛林生态系统
市场份额共占据约77%的天猫和京东商城,最大的优势在于流量,二者也有着较为类似的收费政策,但对于第三方商家而言,着实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京东商城和天猫的收费制度较为相似,它们均要求第三方卖家提交保证金和年费。京东商城的保证金从1万到10万不等,年费则为6千。天猫的费用略高,保证金分为5万、10万、15万三档,年费分为3万、6万两档。
天猫的昂贵,远不止保证金、年费、收入扣点的2.5%,以及客服制度所耗费的人力成本。某3C商家表示:在亚马逊花钱是买不到客户的,全凭商家的产品和信用。但在天猫则是另一番景象。
如何在天猫的5万企业商家、7万品牌中独辟流量?从2011年起,马云即着力强调阿里系的SNS化,从淘帮派到顽兔,相继推出十余款SNS化应用,其SNS化的目的就是在直通车、淘宝推广、钻展等付费模式之外,为商家引入流量。但直到现在,提到SNS化购物社区,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蘑菇街、美丽说等,阿里的SNS化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商家要想脱颖而出,仍需向直通车等砸钱、付出极大的推广费用。据上述3C商家预计,明、后年花在直通车上的费用大概占其销售收入的4-5个点。
6.18店庆中,京东高调宣布:发放6.18亿元现金券支持开放平台商家。看上去极其诱人,但对于京东自身而言,或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未可知:扶持第三方,扩充产品品类,提高市场占有额,可直接为加速赴美上市做铺垫。
从实际情况来看,京东目前还是以经销为主,开放平台商品数量占总数约2成,而且在自营与第三方之间,京东并不能平等对待。最简单又显著的例子是,亚马逊将同件商品的不同卖家折叠,点击后会把各个卖家的价格+运费信息列出来,而当我们在京东上搜索商品时,自营店的商品总是被优先显示,第三方的商品则被排在后面。
某不愿意透露店名的鞋类品牌商家告诉记者:京东上的第三方商家成本高昂,原因之一是过分便捷的退换货政策,太多由于京东快递磨损而产生的退换货,高昂的折损成本已抵消了大半利润;原因之二是免运费政策,在京东商城,无论自营还是非自营,均是满39元免运费,而顺丰快递的客单价达到二三十元也是常有的事,即使是同城快递也已经达到了15元。
同天猫和京东相比,亚马逊有着较为完善的平台服务系统,只是商家亦有难言之隐。除了免费政策,亚马逊仅执行每月每立方米155元的仓储费用,及最低每单2.7元的配送费标准。此外,既没有天猫上昂贵的推广费用,也没有京东上自营与第三方商品排序的区别对待。但中国人是否习惯亚马逊?在本土化的路途中,亚马逊一直显得颇有距离感。如果没有用户群,也就没有销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