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能量与伤害
互联网就是这样,因为,人就是这样。
在有能量传递更多信息的同时,微博和论坛也有能量制造更大伤害。死难者已经付出了生命,生还者还需要发表声明:名为“侯帅要当女金刚”的账号虽然已经在前天傍晚贴出了一辆汽车倾覆在水中的图片,虽然已经在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栏目里讲述了自己的丧父苦痛,但她现在仍然需要反复宣布自己“没必要去骗谁去炒作...我不会拿父亲开玩笑”;有人在发现经济观察报记者刘志明在微博上嘲笑北京市民政局“雨灾捐款需要北京户口吗?需要五年纳税证明吗?”后,为后者伪造了一段“留好你的钱办暂住证或料理后世吧!明天还有雨,你小心被抛尸”的回复。
就这样,对公权力的痛恨、对外地人的厌恶、对炒作者的警觉,五毛、公知、美分党,混战又开始了。
“公民社会”和“北京精神”都避免提及的世道不堪也在潮退之后日益显露。腾讯和凤凰网从京华时报昨天那篇《外乡人水中连救多名邻居》中找到“因不是本地人领不到帐篷,全家露宿”的细节推荐在首页;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贾子建微博上“不吐不快”,因为她在房山得知有人“发现溺水孩子的尸体后又扔回水里,再去找死者家人要了2000元指认捞尸地点钱”。
毕竟,这些人心险恶不能与北京日报今天那段《阳光里结晶了大爱的北京》的诗句相匹配。在这一点上,寄望于“公民社会”的人们与官办媒体简直是殊途同归。
京华时报在《珍惜遇难生命留给我们的价值》再次表彰殉职党员,在《如何回应公众的救灾热情》里称赞守望相助;北京晚报已经宣布开展寻找暴雨中最美北京人活动。人民日报又何尝不是苦心经营着正面引导的任务?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场暴雨洗礼了北京的城市精神。无数北京人以令人动容的行动,在61年不遇的暴雨突袭下,耸立起一方道德高地”的时候,这家报纸评论部开始第二次“寻找我们社会的正能量”,呼吁国民坚守转型社会的“底线伦理”:“几乎无法给我们这个时代,下一个简单的道德断语。关于道德,我们遭遇过这样的现实——官员有腐败,学术会造假,地沟油在泛滥,毒奶粉在蔓延。然而,也正是关于它,我们又听过这样的故事——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士兵。”
“在非常时刻展现‘道德高地’的中国,如何在平常日子里填平‘道德洼地’?在危急之时张扬‘路人之德’的社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底线伦理’?”这是最高党报提出的问题。他们的答案是“坚守底线、为善去恶”:“摆脱‘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单项选择,跳出‘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绝对思维,崇仰最高限度的道德,也需守住最低限度的道德;崇尚‘八荣’的境界,也需远离‘八耻’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