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整地认识
等待下一场大雨,等待下一个热点,等待下一位“倒霉蛋”。所有的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因为没能跑过禁令而增加了人们阅读渴望的还有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根据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的网络抱怨,这两家广东报纸对京城暴雨的调查报道都已被连夜撤下,以至于记者们想要负气辞职改行。
“天津,纸包不住火;北京,水可以覆舟”——被人与邻城相提并论,北京的宣传官员一定觉得不太公平吧。虽然确实有加强管制的迹象,但至少那些本地都市报仍能在连续4天的十几个版中讲述雨夜故事,北京晚报评论部主任苏文洋昨天还在公开要求解决“气象预警不及时”和“高速路未及时免费通行”的问题。
不过,从见报情形看,对灾情的报道也确实正在迅速由表达苦难转向展望善后,如新京报上一整版一整版的《“孤村”不孤》、《幸亏一个月前的那次防汛练》、《“咱村有的是树支援你们盖房”》、《紧急打捞3800头落水猪》;北京晚报除了高呼“十渡没死一个人!”,还宣布野三坡“半数家庭恢复供水供电”,展现《拒马河上“生命线”》和《半壁店村自救忙》。
《从市情出发完整地认识这场灾害》——这篇来自昨日市委机关报头版的号召,今晨全文出现在北京各家都市报上,新京报更已劝说官民一起“改变防灾观念,适应‘多雨北京’”。
只有第18版的两幅遗像是最后的溺亡故事。“我抓住一棵树了”和“老公,你来救我吧”,这两个大标题都来自死者发给亲人的最后一条短信。
门户编辑抓住了后面一条稿件,并重拟更能符合对公权力有罪推定的标题——“男子寻妻报警求助被房山丰台互推”,以继承连日来“女孩被冲走警方未立案”、“十渡:多具遗体顺流漂下”的网络报道视角。
在北京宣传官员整顿之前,胡锡进就已经对这种意指政府失职的报道方式看不太下去了,并将之化为今日社评《消除不信任比清理废墟更艰巨》。
文章开篇即承认:“北京房山区的救灾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但一些互联网意见领袖最感兴趣的还是质问政府的诚信。水灾到底造成多少人死亡,官方表示会根据实情做更新,但一些人的追究似乎又在把它上升为‘政治’。北京市民政局公布了为灾区捐款的账户,网上呼吁予以抵制的声音很多。围绕赈灾的信息复杂得令人有些无奈。”
无奈的胡总编不仅叹息“如今的批判者们能如此容易地获得影响,这是政府公信力弱对他们的成全”,还要批评那些主张抵制赈灾的网络意见领袖“已突破了民主和社会良知的边界,成了反体制激进情绪的肆意释放”。所以,他呼吁中国民众在痛斥官员空话的同时,也来思考一下“互联网上是否也在形成另一种口号式空话,它们占满了道德优势,但也带不来实际的解决和进展。”
在胡锡进的带领下,环球时报社已经宣布向北京市受灾地区捐款10万元。声明中,这家人民日报子报表示,“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对北京市民政局能否有效使用善款的怀疑,以及一些人发出的反对捐款的呼声。这些质疑是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面临的尴尬。但我们认为目前没有比民政局更合适的赈灾组织者。”
其实,捐款的又何只这个“五毛媒体”。虽然可能也转发过“捐你妹”的咒骂,但根据千龙网昨晚发布《北京文化企业为暴雨灾害捐款2208万》现场图文,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新京报的代表们已经举起各自捐赠60万元的支票,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也宣布,会将记录暴雨的这期专刊销售所得全部捐献给房山灾区。
在声明中,环球时报要求“北京市对所有捐款的使用公开透明”,祝愿受灾民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同时许下的愿望还有“祖国向好,人民团结”。其实,胡锡进又何尝不知道,团结对中国来说,像是已经留在了上世纪。对他个人而言,为官方辩护的声誉风险是那么高,以至于也需要有人代为鸣冤。
是他的辩论老对手曹林。除了得获搜狐阵地说上一句“公布死亡人数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民众情绪化地抱怨几句,不仅正常,也是权利”,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今天还在自家头版上为胡锡进谋求言论空间。
文章正是以这位环球时报总编辑在7月21日下午所发“盼雨”微博为据,批评那些上纲上线、牵强附会的“因言治罪”:“某些人像网络上的‘道德警察’ 那样,戴着‘政治正确’的放大镜审视着名人的微博,人为设禁,深文周纳,断章取义,肆意歪曲,牵强附会,动不动给人扣上一顶吓人的大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吓得人不敢开口说话,动辄犯忌。”
在承认连自己“现在发微博时,也会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担心犯了某些过敏者的忌,很多时候担心犯忌干脆就不发言了”后,这位高产意见领袖向“挟政治正确之工具压制不同观点的邪气”提出抗议:“危害微博表达的,不仅仅是公权力的‘因言治罪’,也有这种网络愤青以道德的名义、以网暴为武器对自由的侵犯。不同观点可以争鸣,言论不当可以批评,但动辄以‘文革’逻辑将问题政治化,动辄上升到诸如‘性别歧视’、‘阶层歧视’、‘歧视穷人’之类,并群起攻之,只会让人有话不敢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