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作为荣耀,还是原罪, 对于以牛根生为代表的创业团队来说, 蒙牛乳业已经成为过去, 但就他们的“新生意”而言, 蒙牛,依然是无法舍弃的依靠。

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改变,正在发生。”
9月20日,这是蒙牛乳业新品牌形象发布会开场VCR的第一句话。当晚,蒙牛发布了全新的主视觉、品牌广告及产品包装。创立至今13年来,这是蒙牛首次大规模形象切换。
“我们希望,以一滴奶的形象,回归牛奶的本质。”由中粮集团委派、5个月前刚刚出任蒙牛乳业总裁一职的孙伊萍在发布会上表示,“蒙牛发布的新形象、新理念,不是单纯外在的视觉转变,而是蒙牛对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和重温。”
从1999年开始,这家由牛根生领导创立的乳业公司,以让业界为之侧目的增长速度快速崛起,其创始团队和投资方亦从资本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与其高速增长始终相伴的,却是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即便是在2009年7月央企中粮集团入主蒙牛之后,情况依然未能发生明显的改观。
如今,这场由大股东中粮主导的“形象切换”显然意味着,它正在努力摆脱“旧蒙牛”的种种阴影。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称,蒙牛可以不赚钱,但必须把好质量关。当然,这注定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而对于以牛根生为代表的创业团队来说,蒙牛乳业已经成为过去时,不管是作为荣耀,还是原罪。
两个月前的7月31日,蒙牛乳业宣布,前总裁杨文俊“因个人事业发展辞去执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职务”。作为最后一个留守在蒙牛的创业元老,杨的离去,宣告了蒙牛彻底告别了“牛根生时代”。
更早的2011年6月,牛根生已辞去蒙牛乳业“董事会主席”一职,仅保留非执行董事身份,不再参与蒙牛的管理。事实上,早在2009年7月中粮入主之后,牛根生就已经逐渐隐退幕后。一位在2009年左右加入蒙牛的中层员工回忆称,自他来到蒙牛,就从没在公司内部见到过牛根生。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是蒙牛乳业发展历程中的转折点。在那之前,无论是蒙牛还是牛根生本人,都曾以“公益”形象高调示人,但这起席卷整个中国乳业的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以及蒙牛之后不断爆出的、或大或小的其它食品问题,对蒙牛和牛根生个人,均造成了巨大的、持续的负面影响。
从那时起,围绕牛根生的不再只有正面评价,质疑声渐渐增多。而牛根生2008年的那份“万言书”,甚至被评价为一个作秀过头的失败案例。在外界看来,让牛根生痛哭流涕的“外资恶意收购”风险,只不过是蒙牛对增速的过度追求,以及管理层不断出售股权套现的必然恶果。
之后,牛根生变得谨慎而低调。2011年辞去在蒙牛乳业的职务后,他更是深居简出。当被问及“牛根生现在在做什么”,一位蒙牛人士脱口而出:“伪装。”言下之意是,他希望脱离公众的视野。
但牛根生并没有真的离开他的圈子,离开乳业,甚至并没有真正离开蒙牛。凭借从蒙牛乳业攫取的第一桶金,他和蒙牛的创业元老们,依旧活跃在蒙牛的上下游,活跃于实业和资本市场,以慈善、投资或者再创业的名义。
牛根生混圈子

杨文俊离开蒙牛乳业之时,牛根生刚刚结束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组织的访英之旅。
这次访问是受英国首相卡梅伦邀请,围绕“工商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中国企业家与英国政商学界展开对话。访问团成员,除了牛根生,还包括了柳传志、俞敏洪、朱新礼、马蔚华、曹国伟等近30名国内知名企业家。
显然,牛根生的心情并没有受到老部下辞职的影响。7月27日晚,他甚至和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们身着中国奥运队队服,参加了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提出“统一着装”建议的,正式牛根生。
搜索牛根生去年一年的行迹,他参与的仅有的几次公开活动,均与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有关。在访英之前,他出席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高峰论坛、在武汉举办的绿公司年会。2010年,他还随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访问了美国。
“我们全年要组织20多个活动,理事长柳传志出席率接近100%,牛总虽然没有这么多,但他也是很积极的一个。”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秘书长程虹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是于2006年由《中国企业家》前社长刘东华发起、20位知名企业家共同创立的一个独立的民间非营利机构,当时的创始人包括了柳传志、宁高宁、马云、牛根生等人,他们也成了俱乐部最早的理事成员。
程虹称,俱乐部成立的初衷和使命便是“推动商业正气”。由于理事均是拥有20至30年的创业经历,有创业积累和经验,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需要这样一个组织形式去找到其共同价值,做系统的总结梳理,并推进这个群体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化。
当然,俱乐部对于入会者的条件,也有相当严格的标准。程虹介绍称,“硬”条件包括对会员所处的行业位置以及企业体量的规定,一般来说,单体规模在100亿元以上,“当然,很多企业都在500亿元以上,千亿以上的都好几个”,并处于细分行业的前三位;而“软”条件则有,会员为企业第一代创始人,有思考和分享的能力,在圈里有良好的口碑,有慈善公益的记录,等等。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前的牛根生,无疑符合所有的条件。而如此的高门槛,也使得该组织从诞生之日,便被看作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俱乐部。
程虹表示,俱乐部每年会举行一次国际访问,例如去年的美国,今年的英国,以及绿公司年会、“世界地球日”的活动,同时每年还有理事企业间的互访、理事间的餐会等。“过去5年,我们走访了20多个企业。”
同时,俱乐部还成立了高尔夫球队,并由牛根生出任队长。“他(牛根生)其实更喜欢打网球,但是他也愿意为这样一个组织贡献力量,所以才当了队长。”柳传志在不久前的媒体采访时谈到自己的高尔夫爱好时称,“我跟宁高宁、牛根生他们,都这么来来回回地打过,这种方式让我对打球更有兴趣。”
在多次这样的互访和活动中,企业家们结下了深厚的“交情”,并在日后让包括牛根生在内的成员们受益匪浅。
2008年10月,牛根生那封“万言书”,致信对象正是这些理事。在万言书中,牛根生公开称,得知蒙牛当时所处的窘境(面临“外资恶意并购”风险),柳传志“连夜召开联想控股董事会,48小时之内就将2亿元打到了老牛基金会的账户上”,而“新东方俞敏洪董事长闻讯后,二话没说,火速送来5000万元。分众传媒的江南春董事长也为老牛准备了5000万元救急”……
而宁高宁与牛根生,不仅同为俱乐部创始人和理事,还是球友。这样的一层关系,也直接助推了2009年的“中粮入股蒙牛”。宁高宁直言,中粮入股蒙牛,一个目的就是要“把老外赶跑”。这样的逻辑,与众理事之前的“集体救火”之举一脉相承。用宁高宁的话说:“我和牛总见面的时候已经有了框架了,再见面有了细节,再见面就签字了。”
类似的情形,最近还发生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身上。据称,浑水在美国做空新东方事件刚一爆发,俞敏洪当天就打电话给程虹求助,之后,多位理事第一时间把俞敏洪约了出来,听他谈事情的经过,替他出谋划策。
当时,距离俱乐部英国之行只有四天,俞敏洪申请延后两天与大家会合。就在这两天,俞敏洪又接到很多电话,其中有很多来自俱乐部的其他理事,“传递的都是支持和安慰的声音”。
而在危机解除之后,俞敏洪赶到英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大巴上的话筒感谢在座的每一个人,“(股价)连续跳水的那几天,我知道还有这么一群兄弟在我身边,很温暖”。
这样的事件,常常让很多人感叹牛根生、俞敏洪的幸运,同时也感叹企业家俱乐部这个圈子内部的互助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