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游戏:如何“攻城略地”?

   2024-02-18 互联网1090

2006-2007年,互娱开始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从之后的发展不难粗浅看出:鸡蛋不要丢进一个篮子里,自研与代理一起做;从细分市场蓝海开始,降低门槛,强调游戏本身迅速带来的爽快感;坚决无上限反外挂,竭力保证游戏的公平环境;接地气,不做“纯代理”,一定要根据用户习惯本土化。

“广义来看,游戏是人类的天性。”程武说。在探寻游戏本质的过程中,腾讯游戏从单机游戏的玩法里发现了一条路径。

2008年,腾讯在布局完成之后,一连推出了数款游戏,包括后来被称为“四大名著”的《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QQ飞车》和《QQ炫舞》。其中,前两款一个是横轴格斗、一个是类似CS的枪战,而后两款则与市面上当时大受好评的两款游戏体裁一致。

很难说腾讯当时就已经断定自己适合运营哪种类型的游戏,可很明显与传统网游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不同,腾讯2008年获得成功的更多是上手即玩、强调竞技性和爽快度的快节奏游戏,这成了它不同于其他网游厂商的明显特点。

这类游戏相较MMORPG,按理来说虽然容易一时火爆,但生命周期应该更短,因为玩法较为固定,玩家的社交性相对较弱。可是腾讯硬是将它们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比如相对同类游戏,《QQ飞车》和《QQ炫舞》到今天仍然维持着相当高的玩家在线甚至还在上升,《地下城与勇士》也总能在新章开启后迎来玩家高潮。这一是有赖于游戏中层出不穷的玩法和界面、玩家系统“微创新”,二是在运营中注重游戏文化、工会组织、偶像塑造和周边的延伸,让玩家进入一个游戏成为习惯,三则是与腾讯其他资源如QQ绑定,让玩家获得身份等认同度,与自己的“网上标识”成为一体。

除此之外,在运营过程中腾讯互娱会有一些极端的坚持,比如反外挂。在《地下城与勇士》火爆之后,随着中国网游一起茁壮成长的外挂势力纷纷进入,甚至每次有新版本推出,不到10小时新的外挂就能推出。只要一旦顶不住,这款游戏势必也要和当年《传奇》等很多游戏一样,成为默认外挂共存的混合体。为了打击外挂,腾讯游戏不惜直接停服,什么时候能封住外挂什么时候再开启——这意味着将损失大量收入,无聊的玩家也会在尝试新游戏的时候流失,这在其他游戏里是不可想象的。今年的新游戏《御龙在天》,封测阶段就发现了11种不同的外挂,团队付出吃奶的劲,一天就更新了3次版本。

在不断的本地化、实战创新和快速响应中,腾讯游戏自己的研发团队深度参与到游戏中,最后就算是代理的游戏,也变成了实质上的“联合研发”。比如《穿越火线》,腾讯游戏拿进来后从游戏界面到互动性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优化,与韩国原版有了很大区别。

网络游戏具有互联网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双重性质,腾讯互娱是典型的产品研发和文化运营、技术和“艺术”两手都硬的代表。在“耐心”之后,“强执行力”的腾讯风格越来越明显。

创意蜂巢与资源池

2008年开始,腾讯互娱其实已经开始有了工作室的雏形。既然鸡蛋要放到多个篮子里,每个篮子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特点,根据游戏类型和风格的差异,相关团队形成内部文化和氛围几乎是必然的。国际上知名游戏厂商的模式,是研发和运营分离,大体而言运营是单独一块,每个游戏产品都由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作室完成,研发过程干扰较少,使得游戏特质得以不断强化。

随着“鸡蛋”越来越多,以产品为主体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状况。2010年,腾讯互娱正式划分3个产品部和5个工作室(后变成2个产品部、6个工作室)。每个部门事实上相当于一个去除了资源部门的独立组织,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限,甚至有时候只有当新产品正式立项之后,需要与外部打通,才会有一个专门的职位用于对接。

每个工作室都可以自己策划游戏,相当于“报选题”,并在通过每一阶段的评审后向下进行。自主研发部分,腾讯有专门的“自研委员会”负责评审,由互娱高层组成,但他们一般不会巨细无遗地参与意见——这一点很像腾讯集团的大架构,所有事业群的主要工作交由EVP(高级执行副总裁)组成的“总裁办”决定。

这套被称为IGD(Integrated Games Development,集成游戏开发)的体系按照每个游戏的进度分为5个阶段:当工作室在第一阶段获得游戏立项后,二阶段研发大体成型,第三阶段是大规模测试,数据和用户反馈并汇报,通过之后四阶段开始面向外界测试,最后一个阶段则进入公测和正式运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