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国家的儿子”

   2023-10-18 互联网160

二、对自由派说几句话

“国家的儿子”如果真的能坚持到昨晚,汪大昭和薛原的这大半版文章或许会更好写一些。

在已经可以预估“金牌40枚将成中美角力分水岭”的收官时刻,人民日报今天发表《举国体制与奥运辉煌》,以最高党报之尊,开始为这个被明嘲暗讽了无数遍的名词辩护。

比起之前北京日报和环球时报的评论,这份正在因为下属微博和网站表现而受到民间普遍好评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显然吸取了经验教训:“我们必须了解,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并非对立的两面;我们更要看到,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必须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举国体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作用更大而弊端越来越少。”

在拼接了许海峰、刘翔、徐莉佳们的画面后,文章分设三小节:“淡化金牌说不可取。奥运佳绩为整个民族带来‘正能量’。争金还要看项目和机遇,不能不计成本”;“佳绩需要体制支撑。仅靠民间支持很难充分利用资源。当积极尝试不同的体育体制并存”;“举国体制尚需完善。与全民健身共同支撑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发展”。

以下一段与此前首都市委机关报上周五那篇《适合中国的体制就是好体制》立意基本相同:“创造佳绩的项目不同,培养竞争者的方式不同,只要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都可以成为一种选择。在中国体育过去几十年历程中,举国体制是实现突破的重要保证,立下了汗马功劳。否认这一历史事实,是对体育界前辈的不尊重。没有这个基础,也难以找到中国体育改革的出发点”。就此,人民日报根据“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佳绩的运动员无不带有举国体制培养的印记”的事实,宣布“今后一段时间里,应当积极尝试不同的体育体制并存并举,但举国体制依然是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的今天,怎样看待举国体制,不是非要和全民健身对立比较,两者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中理应有着相辅相成的结构支撑。至于目前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当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而非断然否决。”

这样的话题,这样的媒体,怎不叫新浪腾讯凤凰网均将其重点推荐在首页。

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今天正有《奥运如何能凝聚人心而不撕裂情感》,署名者正是之前写下《瓦解举国体制,从打破举国关注开始》的曹林。这篇最新头条评论中的核心观点其实已在微博中提前预告:“不得不承认,远在万里之外的伦敦奥运会,撕裂着中国的微博。或者说,奥运会,让本就分裂成两个阵营的微博舆论场,分歧和隔膜进一步凸显出来。”

“两个阵营,都在相互的刺激中走向极端,针锋相对不可调和:一方认为毫无保留地为本国健儿喝彩才是爱国,批评则是卖国,一方则斥之为盲目爱国,带着批判和反思的眼光看奥运;一方对金牌全盘肯定,惟金牌是从,一方则否定金牌;一个说举国体制就是好,一个则称举国体制是个坏东西;一方说羽毛球让球完全是合理利用规则,国际羽联的恶规则逼人做坏事,一方称让球纯粹是丢人现眼,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规则;一方认为陈一冰被裁判黑了,一方认为这是为北京奥运偏袒付出的代价,欠账总是要还的……鸡飞狗跳,一地鸡毛”——想来,曹林写下这段话时一定回想起了这些天自己因为“反思金牌”而受到的如潮抨击,但,他还是要坚持将对方定义为“话语霸道”。

因为,在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看来,“为金牌喝彩,与反思金牌背后的问题,两者并无矛盾,并不是水火不容”,只可惜,“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并不能接受这种反思,他们把所有的批评,都看作是对国家的敌意,把所有的反思都看成是扫了他们的兴,把不同观点看成是‘自由派攻击一个国家的阴谋’,不能接受半点儿对问题的暴露和对金牌的杯葛,认为这是‘美国试图撬动扳倒中国的主要杠杆’。这种歇斯底里的受迫害妄想和狂暴的斗争思维,为冲突和撕裂推波助澜。”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