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了?没死?
中国正在为缺乏信任而付出越来越大的社会运行成本。多数评论家认为,这是政府过去频繁造假导致的恶果,不应责难老百姓“老不信”——在周克华案上,更准确的说法是“打死都不信”。
上周五下午,立功民警王晓渝在新浪微访谈中以“周克华这么凶残的罪犯会自杀吗”的反问,来回答“他是自杀还是被你们的子弹致命的”的质疑。然后,他表现出对另一个提问的不明所以:“陈子河是谁?”
比起有关周克华是被直接击毙还是中枪后自杀的疑问,更骇人听闻的指控此时已难以回避——那个倒在血泊中的到底是不是周克华?会不会是一个被误杀的便衣警察?这种说法可以对重庆警方的一等功形成根本性否决。
中国青年报昨天完整地记录了《“陈子河”为何成了周克华》的过程:“周克华到底死没死?这在中文互联网上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指名道姓地指出,被击毙的不是周克华而是湖南便衣警察陈子河。8月19日,重庆公安通过微博辟谣,‘悍匪周克华已被击毙毫无疑问’。而被乌龙的事件主角,网友‘陈子河’则表示,‘如果他们不封我的文章,应该不会有此谣言。’”
根据这份对网络传言的追溯,陈子河8月16日中午分别在博客中国和博联社发表文章《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文章汇总转载了一些认为周克华没有死的网络质疑——认为周克华的穿着与警方便衣相似,一代身份证有作假嫌疑,而现场展示的证据有一张重庆到长沙的火车票,说明被击毙的可能是一名长沙的便衣警察。此外,文章还贴出了一些周克华标准照与被击毙现场照的对比分析,认为被击毙者的体貌特征与周克华不符。
但伴随着这份指控被人们热情传播,一个让原作者陈子河哭笑不得的现象发生了:“8月17日,网上出现了新的传言——‘被击毙的‘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陈子河’”。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引用的推测,这是转载的过程中文章题目与作者没有清晰间隔导致的乌龙,因为“博联社的文章引用格式多为‘重庆被击毙的是长沙便衣警察_陈子河_博联社’,而也有网站用类似于‘重庆被击毙的是长沙便衣警察/陈子河’这样作者与题目分隔不明显的标题格式。”
人民网也躺着中枪。其评论频道8月18凌晨曾转载评论《面对质疑,重庆警方的淡定急死人》,原意是呼吁公布枪战视频等,其中更明确点出“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湖南长沙的便衣警察陈子河”这条谣言是转载“陈子河”这篇文章所引发的误会。但一些正在四处寻找阴谋证据的网民显然没有看清这句论述,就已如获至宝:“人民网上传击毙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湖南长沙的一个便衣警察名叫陈子河……”
在重庆官方公开回应之前,是江苏警察先拔刀相助。上周五午前,微博认证为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的@江宁公安在线叹息“为了质疑而质疑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没想到网上抱持着‘被击毙的周克华不是周克华’这种怀疑论观点的人还挺多,还有网友贴出了看似合理的分析。警察蜀黍平心静气的看了看,唉,这样为了质疑而质疑甚至不惜伪造质疑内容的质疑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辟谣:警方随时欢迎大家的质疑,但是请不要用假货来质疑。”
所附长帖先行展示了那些质疑者的证据,比如强调被打死者的穿着与身边便衣警察相像等。@江宁公安在线忍不住要嘲笑“衬衣皮鞋西装裤斜挎包大概算是这个年龄阶层的标准普通男士装了...如果仅此就推断这样打扮的都是便衣,那全国得有多少这样的‘便衣’啊?”而后,更直斥以通缉令中周克华耳朵形状与击毙照片中不符为据的质疑者“看似最高深实则最无耻”,根据对比展示,将两个耳朵形状放在一起的图片完全是造假所得:“是把左耳旋转180度来和真实疑犯的右耳进行比对!”
“拉倒吧。你们警察什么干不出来啊。只有我们草民想不出来的”——“无敌美少女小战士”显然还是不信。所以,@江宁公安在线当天说过晚安后还是要继续代人辟谣。嘲笑“说周克华随身携带的那个钱包上印有疑似警徽”的人是缘于“你想看成什么,你就能看成什么”的心理,更请来“法医秦明”,由这个“做好了被一些人称为‘五毛’的准备”的微博用户用人像鉴别技术对击毙现场的死者照片和被通缉的嫌犯周克华照片进行对比,得出耳垂、耳屏、耳夹角等许多特征相似度高的结论。
在一个仿佛全民皆可为法医的氛围下,这个真正来自专业人士的分析说服了一些人,不过,传来的另一个消息又带来了不确定感:“重庆因为防火而封山,居民需要身份证才能进出。”
这则新闻由重庆本地媒体周六正式发布,所述理由是“防火”:“在连续多日的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之后,从今日凌晨开始,我市主城区的铁山坪和歌乐山率先进入封山防火期,禁止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虽然也有人找到往年同样的封山告示,但这一回,敏感的人们总是怀疑其中有诈。
周日上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重庆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官方微博“重庆网警”终于决定出来说几句:“近日,重庆沙坪坝区公安分局正在组织民警,深入排查、搜查周克华曾经的藏身之地,请市民理解予以支持。对于网上质疑周克华未被击毙的信息纯属误解与造谣,悍匪周克华已被击毙毫无疑问。”
此后,这个账号连续转发来自@江宁公安在线的辟谣帖,和南京同行一起感叹“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那个是警徽,越传越疯了还...网友的‘幽默’总是那么到位。”
立功的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更是连“幽默”都没心情了,其官方账号那句“击毙的周克华DNA和指纹都已经比对准确无误,现还质疑周克华未被击毙有些滑稽和可笑”成为媒体周一热引段落。
被人一一反驳,还批评作“滑稽可笑”——孰可忍,孰不可忍?何况,质疑者现在已有了“陈子河”之后的长沙便衣警察新名字,方斌。
作家关军昨天上午发出微博“2011年10月14日,湖南日报刊发遗失声明【方斌遗失警官证,号码为:湘字第1804428】现在,急寻方警官本人。”虽然他此后声明“传播这个信息...与周克华案有没有关系,我没做任何暗示”,但是,收到这个信息的人们“都懂的”。
在经过一段有关警官证编号规则的讨论后,有人宣布找到了方斌,并贴出他之前身着警服的照片。说起来,还是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记者反应速度快,他们根据照片中人“其实姓段”的微博线索,来到长沙雨花亭派出所,找到那个确与周克华有几分相像的民警段志鹏,由他亲身表明“好滑稽”的感觉。
在转发了这段采访视频后,代表公安局的“长沙警事”在昨晚 6时发布“严正辟谣”:“近日,网上盛传被重庆警方击毙的并非犯罪嫌疑人周克华,而是长沙公安民警‘方斌’。经查,长沙市公安局并无‘方斌’此人。请广大网友擦亮眼睛,切勿信谣传谣、以讹传讹,轻易掉进谣言制造者的陷阱。对故意造谣引发严重后果的,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曾前往重庆采访的长沙晚报记者颜家文也愿为此背书,他从常理推断误杀论的荒谬:“对于毙命者为周克华我不存任何怀疑。我在第一现场待了近40分钟,民警全面露喜色,未听到任何便衣误击之说。假设警方作假,周克华再次作案怎么办?被误击民警家属如何才能安抚好?知情人如何封口?这是做不到的。另记者核证,长沙警方不存在被误杀民警。”
但这位颜记者也并未放弃他对“周克成自杀”一说的坚持,他仍在通过微博呼吁警方公布现场视频,以解答网友更多疑虑和猜测。
其实,重庆警方一直未公布相关影像资料,正是外界多有诟病之处。南都周刊记者沈亚川虽然早就承认“错杀几乎没有可能”,但仍要“对警察朋友说句话”:“无论你是以个体身份还是机构身份,应对公众关于周克华案的质疑时,都不要有任何骄矜与不耐。因为从平舆黄勇案、秀山枪案到巧家爆炸案,你们有太多很不堪的前科!公众太有理由质疑你们了。你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谦恭的释疑。”
只不过,昨天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一组翻拍尸检图虽然可以有力地证明击毙者确是通缉令上的周克华,但其出处却仍然处于暧昧状态,重庆那几个代表官方的微博账号都没有发布这组照片,本地报纸也都没有刊登。北京晨报今天声称,这组正面及侧面照是由重庆警方昨天下午公布,“警方也希望在公布这些照片后能平息各种质疑之声”,但成都全搜索网得到的回应却是“重庆市公安局并没有对外公布周克华的尸检照片”,因为“通常犯罪嫌疑人在被击毙后,中国公安机关是不会向媒体公布其尸检照片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凤凰网继续在首页推荐昨天的法制日报评论是一点也不过时的,因为文中所写正有对权力的劝诫:“面对质疑,哪怕是过度怀疑,也要有耐心回应,并且第一时间准确回应。当然,再也不做伤害公义和民众的事情,否则信任就会透支,再想修复就很难很难了。”
这篇原题为“‘周克华未被击毙’的怀疑之痛”的王石川作品,被网络编辑修改标题为“过度质疑周克华未被毙折射出民众对权力不信任”:“怀疑不是坏事,每个公民都有怀疑的权利,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怀疑,将来还会怀疑。怀疑是因为关心,怀疑是因为有疑,怀疑是因为疑问没有及时解答。‘周克华未被击毙’ 的说法,在网络上流行好几天了,特别是微博上一些大V的加入,不仅‘炒’热了这个话题,也使‘周克华未被击毙’的说法仿佛有了较高的可信度……从更深层次看,周克华被击毙之所以成为坊间的过度质疑,折射出民众有强大的焦虑、不安全感和对权力的不信任感。”
新浪毕竟老道,昨天就已推荐这篇刊发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报的训导,今天又已找到来自齐鲁晚报的《击毙周克华,打死都不信?》。
“为了追捕周克华,重庆公安动员了全城的警力,周边省份也严阵以待,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告破的重案,案犯被击毙时还有目击者,如果说这样的案件都不能得到完全的信任,那么还有什么能不被怀疑”——评论员娄士强不禁要叹息“提出质疑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几张图片加上几段文字推理,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而官方的辟谣却总是被动的,甚至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为辟谣,重庆警方已经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官方发布,重申破案经过,甚至把案件侦破的整个过程公之于众。”
在以庐江“艳照门”中的官方不成功辟谣为先例,承认“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也是正常的反应”、“重庆警方虽然面临辟谣之困,但究其根源未必仅在重庆”后,这篇头条评论将更多篇幅用于劝说“凡事都要有限度”:“过度的质疑就有些过犹不及了,也可能走向反面,比如对周克华案件侦破细节的公布,就可能被一些犯罪分子了解和利用。民间对于官方信息的不信任情绪,也凸显了一种潜在的社会风险。仅仅澄清公众对某个案件的质疑,不过是要官方再费些力气罢了,如果公众对官方发布的其他关系公共安全的信息,也一概不信,那么后果就难以想象了...当重庆警方拿出DNA检测的证据,且长沙警方也否认了便衣警察被误击的传言,质疑者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就应该谨慎地表达自己的疑问。”
回到那位“乌龙主角”陈子河,他被自己射出的质疑子弹折回打中,但仍然坚持发布博客声明“如果他们不封我的文章,应该不会有谣言”;而传播学者张志安也继续强调着“在1个小时内迅速发布辟谣信息,否则辟谣难抵传谣”的道理。所以,连人民日报也要微博发问:“重庆警方辟谣,长沙警方澄清。然而,对周克华死讯的质疑仍未平息。这到底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还是怀疑一切的执拗?难道猜疑猜测,真的成了多元时代的隔离墙,从此再无公信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