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打死都不信

   2023-11-15 互联网1700

三、愤怒与希望

“中国现在非常容易出谣言,但谣言的寿命已经越来越短,官方在应付各种危机的时候,或许也应多有一些自信”——至少,胡锡进对舆论走向已经表现出自信,“接回保钓者”也构成他的底气。

与过去数年中的那几次中日冲突后一样,中国多个城市发生了反日游行,以及随之必来的“愤青”与“汉奸”对骂。

新华社曾经从杭州发出稿件以及图片描述这一幕,这也使得五大门户可以在周日上午播报日本议员祭登钓鱼岛进程的时候,加上一个副题《中国多个城市爆发反日游行》:19日上午,在杭州市主城区武林小广场发生规模不小的反日游行活动……队伍十分整齐,每排有七八个人。有带着人喊着‘抵制日货’‘还我钓鱼岛’等口号,后面队伍越来越长。记者注意到,在队伍的首尾处均有公安人员跟着,但没有与游行者发生冲突。有的游行者的传单上写着一些话,大意为‘我们保卫钓鱼岛是爱国行为,请警察支持爱国行为’。队伍以20-30岁的年轻人为主,其中有不少是学生模样。”

这则电稿链接在午后被隐匿或删除,但更多的现场景象通过微博论坛流传开来,显示游行不仅发生在杭州,还有北京、济南、青岛、广州、深圳、太原等多地。与 2009年、2010年等历次行动相比,这一次的解读多了“十八大”的题材,似乎左右两派都有意利用局势制造混乱,一方声称有人试图将爱国者的口号引向反贪腐反政府,另一方则注意到了那个“刺眼”的毛泽东画像。

当然,对占据网络舆论场上风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这类反日行为从来都是持不赞成立场,更嘲笑在这个公民维权游行示威几乎没可能获得批准的国家里,“奉旨爱国”只不过是受官方暗中指使的外交工具。再加上类似“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这种标语的出现,更让他们对这些热血青年没有好感。

当发现游行再次进入到打砸阶段后,这种对“愤青”的唾弃开始转化为媒体批判。例如凤凰网在专题《当青年起来保钓》中感慨“和之前一样,他们留给社会的整体印象依旧不佳”,在《莫要自己制裁自己》中劝告“抵制日货是自己制裁自己,经济民族主义是经济自残主义”;网易用《世上已无纯种日系车》宣布“要抵制日系车,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抵制一切车”;搜狐已经替人询问“被砸的日系车主该找谁赔偿”。

那条短命的新华社电稿没能直接刊登在中国各地报纸上。但曹林有办法将之化入中国青年报头版评论《呵护爱国热情,严惩打砸暴行》,而这篇文章也在昨天成为五大门户新闻首页推荐重点——“新华社记者称:记者在这些城市看到,群众聚集场合均有警察维持秩序,游行抗议活动整体平稳。不过,从不少旁观者和亲历者的描述来看,也有个别地方出现了极不冷静和不理性的行为,有人受到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煽动起哄,打砸同胞开的日系车,让人感觉非常刺眼。”

“爱国成为流氓的庇护所”,这句经常被用来讽刺“愤青”的名句亦获引用:“让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一次还是有个别人做了‘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蠢事。砸了同胞的车,同胞的财产受到损失,心受到伤害;这种蠢行的图片迅速传遍世界各大网站,爱国游行形象受损,中国形象受损,日本那些右翼分子一定偷着乐。如此蠢行,不是爱国,而是害国——这样的‘爱国’永远无法得到喝彩,只会让真正的爱国者感到羞愧。”

看过了凤凰网对保钓者冯锦华的访谈《一个国家青年不会愤怒就没有希望》,央视网今晨也要用《只会愤怒更没希望》反驳:“爱国是权利与自由,但任何权利与自由都有边界内的尺度。当市场以开放的姿态互相渗透,当时代以理性的面容启迪未来,爱国当有更原则、更平和、更睿智的表达与张扬。”

反日游行的支持者当然反讥这些“公知”作者是民族败类,“只有理性不讲血性”。环球时报也不愿意这样打击“爱国热情”,评论负责人王文早在周日晚间就看不过去曹林们的奚落:“反对对日抗议变成砸车砸店,但也反对把抗议日本的民众骂为‘蠢货’。民众应学会理性化秩序化的抗议表达,但也要呵护民众的爱国激情。不是所有民众都参与砸车砸店,一些舆论精英将上街抗议简化为砸车砸店,实质是想借此丑化爱国主义。爱国没有错,借爱国之名砸车就是错,借砸车之话柄抹黑爱国也是错。”

体现在次日社评中,就是《用团结和实力应对日方挑衅》:“钓鱼岛危机带给全国和全球华人的团结远远多于内部的争议和怨天尤人。个别人的激进行为并不能抹杀整个社会的成熟……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激化已无法避免,中国人今后应当更加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就是日本及其背后支持者最不愿意在中国看到的东西。对外斗争总会有策略的争议,切忌斗着斗着变成了‘内斗’,这是中国人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要坚决避免的。”

由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子报倡导的“官民配合”论,在昨日齐鲁晚报上也得到体现。这份报纸在头版按上血红指纹,宣布《任你瞎折腾,难撼我主权》,并配发警告之论《日本要认真倾听中国民众的声音》:“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国内民间对保钓行动的广泛声援,再次印证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在同一天,中国民众与政府同声一气,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民间行动与政府立场的相互呼应,也体现了公民对国家事务的自发参与。”

虽然人民日报也要用微博反问几句“血性是不是暴戾的遮羞布?爱国是不是暴力的挡箭牌?理性是否成了懦弱的代名词?”,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民意既已表达于世,代表中国最高官方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和新华社就有更重要的对外宣讲任务。所以,前者海外版昨日有言《日本政府一定要想清楚》,警告“日本一些政界要人则是冒着政治生命危险在做破坏中日关系的事。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势必进入历史的垃圾堆”;后者发出时评《提防日本被右翼带往危险方向》:“期待日本政府和民间有识之士发出更多类似的理性声音,阻止右翼继续裹挟民意,干扰中日关系大局,把国家带向歧途。”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