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哥”
第6块、第7块、第8块、第9块...@花总丢了金箍棒等在微博上展示了更多图片证据,这些被佩戴在杨达才手腕上的名表,足可以证明他前天晚上那句“10多年来,我确实买过5块手表”的答辩不诚实。
所以,曾经称赞过这位陕西省安监局长“直面舆论、态度真诚”的人们多少有些灰心,甚至绝望吧。人民网昨天午后感叹:“如果说在第六块手表被发现之前,杨达才的‘正面’应对还能说服一部分人,那么第六块手表出现之后,唯一能说服公众的可能只有纪检部门的调查结果了。”文中,更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出面点评:“官员采取积极的姿态正面应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两个前提:一是要诚实,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二是要诚恳,平和面对公众质疑。杨达才被发现有第六、七、八块手表,他的诚实度就打了个问号。”
此时,北京晚报也要由作者呼吁《“微笑局长”有必要公布一下个人财产》:“就像面对着尸体还能笑出来很吊诡一样,在提倡三个代表的今天,戴着至少五块表的局长很有必要公布一下个人财产,彻底打消一下民众对于局长收入和购买名表支出的疑虑。”
《杨局长,你是开名表店的吗》,这是钱江晚报今晨在用大标题讽刺;其实,杨达才现在有个网络新绰号——“表哥”,重庆晨报头版就是用《“表哥”遭调查》来通报“网友称,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有11块名表,引人质疑;陕西省纪委称,正对此进行调查”的消息。
昨晚9时许,由陕西官方主办的西部网用首页头条公告:“记者从省纪委了解到,‘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同志在事故现场的‘笑脸’照片和个人佩戴‘名表’的照片引起网上热议。省纪委在这一事件发生后高度关注,已经安排人员进行调查。”
杨达才的那个微博账号没有再更新,他现在恐怕真的是要重蹈周久耕的覆辙了。“想当初,周久耕也强调他的名表是亲人赠送的,后来法院认定他收受过手表。活生生的案例,自然会提醒公众,对权力的自说自话,应保持天然的怀疑精神,这也是公众监督权力的必须”——重庆时报正是以那位南京市江宁区原房管局局长的落马先例,强调“民意对杨达才的公开道歉也给予宽容与肯定,但杨达才关于‘名表’的解释,无法祛除公众心中的腐败猜想”。
评论员单士兵连声反问:“杨达才说的恰好就只有网友搜出来的这5块名表,结果随后网友搜出新的记录达到11款,而且,这个数字还可能被刷新,这怎么解释?一个局长连花十几万购买世界名表,如果没有超高收入支撑,太不合常理了吧?官员工资不算太高,杨达才所说的‘合法收入’是指工资收入吗,如果不是,那些收入合法性又靠什么保证?杨达才能把那些手表的相关款式,购买时间地点,相关票据进行充分公开,来证明那的确是个人购买,而不是别人赠送吗?”
中国青年报也要声明“别怪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估算“杨局长的月薪也就八九千”后,这篇冰点时评强调“省安监局长位高权重,想要攀附者大有人在,有求于局长大人的更是不可胜数,因而涉嫌权力寻租被拿下的也大有人在。”为了证明安监局长已成腐败高发区,文章更列举出山西此职“前腐后继”的一连串名字。
所以,《局长微访谈别成应对舆论技巧》,汤嘉琛借由齐鲁晚报表达对那场“危机公关”的不屑:“不少网友认为‘敢开微博回应质疑就已是进步’,这话固然没错,但实际上却可能不偏不倚地进入了当事人预先设立的轨道。 ‘微笑局长’的这场微博访谈,展现的是近乎‘教科书式’的危机公关技巧,这正是值得担忧的地方。精心编排的危机公关设计,足以冲淡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深度,也足以模糊和分散公众关注的焦点,进而让舆情反馈在变奏中被改写。”
是啊,还有什么比“当众戳穿”更让网络反腐者感到痛快的呢。这位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员感叹:“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8月29日的微博访谈中,杨达才用滴水不漏的措辞直面回应了网友提出的‘5块名表’的质疑,甚至报出了那些手表的型号和价格,一个无惧监督、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官员形象呼之欲出。然而,这些‘台词’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网友贴出了‘第6块表’,‘第7块表’随后也浮出水面,截至8月30日晚,网友给杨达才的绰号已经从‘五表哥’变成了‘十一表哥’。”
杨局长现在心中最记恨的恐怕还就是新华社。正是这家官办通讯社播发的事故现场图片“无意中”记录下那个表情,并被网民发现、媒体跟进,最终使其由“微笑门”陷入更加难以拔足的“名表门”。
但昨天,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接受新华社的追问吧。根据“中国网事”栏目午后发布的访谈录音,他继续强调5块名表都是用自己合法收入购买,但也承认 “这些表虽然不是一线表,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不是低档表,确为奢侈品”,至于价格,杨局长称“有个网友说了实话...撑死20万内”。根据记者解说,杨达才未向其回应关于第6、第7、第8、第9块名表的疑问。
南方都市报今晨引用了这段新动态,并加上“花总丢了金箍棒”的最新估价:“个人意见是,第6块到10块手表估价应超过20万元。”
在嘲笑杨局长“找死”之后,“花总”已经删去了自己的鉴表微博,为了说明自己并没有遭受什么“外力压迫”,他在子夜零时发布声明,既暗指另一附上电商网站地址的鉴表者夸大价格以作营销,又批评某些媒体引用自己观点时断章取义故意“抹黑”:“我是一个观察者,不是公共知识分子,也不是姿势分子...每个大事件背后一定有操盘手,有时候,你刚好走到了那个位置,有人就会说:看,你是颗棋子。”
要那些围观“表哥”的人们都像“花总”这样淡定,是不可能了。东方早报今天也引用那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的总结,“汪玉凯表示,与‘周久耕事件’一样,此次‘名表门’也是偶然事件倒逼官员公布信息的典型案例。为何此类事件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没有完善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这是我们防腐的软肋。’汪玉凯说,‘目前我国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还在申报阶段。所以网民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舆论监督。’”
而新京报上这段话更是得到新浪搜狐凤凰网等共同推荐:“‘网友质疑一句官员或官员回应一声’式的官民互动,并不是正常而有效的监督样态...从江苏南京‘天价烟局长’的落马,到陕西安监局局长深陷‘名表门’,已说明:以官员个人事项公示公开制度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打造清洁透明的吏治,这项改革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