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最苦金饭碗
又到一年国考时。因为此番岗位招录更加偏向基层,一些招录的要求更让考生觉得与“清闲”、“高薪”、“保障好”的心理诉求相去甚远,所以“史上最苦金饭碗”的感叹不胫而走,成为各路媒体今年报道评论时热引之新概念。
南方都市报对这种“苦”表示欢迎,在《权力成为“苦差事”,方有国民之福》的社论中,就此声明:“让权力回归其本质属性,关进牢笼接受无所不在的制度监督,这样的社会呼声已然凝为迫切的改革共识。公务员招录的‘苦差事’多起来,权力因被制约和监督而本身成为‘苦差事’,是为社会发展、国家政治昌明的必然要求。南都社论曾连续几年辨析“青年热衷国考并非国家之福”的道理,进言之则是,权力成为一桩‘苦差事’,权力者接受真正有效、全方位的刚性监督,则必为国民之福。”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史上最苦”的抱怨颇不以为然,媒体人柏通即通过新京报发表《公考200万人报名,“史上最苦”何来?》加以调侃:“流水线上的富士康员工能计较‘三班倒’吗?医生和媒体工作者难道不知道要‘晚上值班’吗?有的部门在招考简章中竟然还写了‘经常下乡、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条件相对艰苦’,我国近7亿农村人口会怎么看这句话?国家公务员难道必须要在一线城市拿着令人眼红的薪水,朝九晚五地喝茶看报?”
同样讽刺《“最苦金饭碗”的感慨未免太矫情》的还有晏扬,他在青年时报上的批评甚至更是指向体制内——“这样的矫情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很多报考公务员者,并不是冲着‘为人民服务’去的,甚至不是冲着施展才干去的,而是冲着享清福、享受特权待遇去的。其二,这样的矫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因为一些机关人浮于事,不少公务员无所事事,才让人误以为这是公务员的正常工作状态。”
新浪以头条位置推荐的是环球时报之《90∶1争当公务员的中国令人叹息》:“政府不创造价值,政府只是国家预算的执行者,理顺公务员同其他职业的福利及荣誉关系,将是国家体制进一步理顺的外部呈现。现在不少人都把公务员当成‘官’看,而且相信他们‘油水’多,这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挺基础的观念之一……高度激烈的公务员考试表现了中国社会不从容的一面,而培育社会的从容,需要有更多个人的从容。给每一个人机会,即使他失去了这个机会,他也不会活得很差,中国只有逐渐做到这一点,今天社会中的很多喧嚣、激动和戾气才会最终趋于平复。”
《争考金饭碗,早该泼冷水》——广州日报的苦口婆心毕竟还是比不过赵楚在微博上的断言:“未来十年之内,过去十几年来蜂拥考入公务员大门的那些人,必将遭遇90年代下岗工人一样的悲惨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