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人中,李白的“江湖”气最为明显,也更为动人!
清兴忽来诗能下酒,豪情一往剑可赠人。
--这就是李白“江湖”气的典型表现。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这是他得意时的表现。
而失意时,他也毫不掩饰: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活脱脱一个顽童的性格!这是真正的性情中人!毫不作态,毫不扭捏,我手写我口,不受任何人的拘束和羁绊!诗名为《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全诗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诗中,多次出现对于谢朓的敬仰。我意以为,李白和谢朓,也是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气质。纵使时空隔离,也无法阻断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
远离权贵,弃绝喧嚣,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这是两人在心灵上共通的地方!如果说谢朓有“江湖”气还算勉强的话,李白的“江湖”气则十分明显。
谢朓山水诗字句工整,音律调谐,华丽别致,擅长描摹山水景物,融情入景,即景应物,成为南朝山水诗最有成就者,其飘逸俊发的风格,一扫六朝时期的华艳柔靡风气,带给当时诗坛一股清新的文风。
李白十分欣赏谢朓诗中那份自然和平淡,那种形美与壮美巧妙结合,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创作境界;李白对谢朓的追捧,其实也是他追求诗歌艺术的一种表达。
李白的诗卷中尊从前辈诗人不是很多,却对于谢朓情有独钟,大约有十五、六首诗中都点其名大加赞美。
除了本诗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之外,还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称谢朓北楼》);“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恨不携谢朓惊人句来”;“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等句,谢朓在李白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谢朓诗风,自然洒脱奔放,尤其是其在“永明体”新体诗上的精深造诣,让李白深为叹服。清代汪王士祯曾写道:“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度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谢朓这位南朝优秀的山水诗人,其诗风清新流丽,高秀绝尘,淑情如火,柔情似水,其山水诗在诗歌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美的形态和美的风采,正是诗仙李白所追求的。李白对谢朓山水诗的超常追捧,并时常如醉如痴般地沉湎于其诗的山水逸兴中,缘于谢朓山水诗之清新绮丽,缘于谢朓雕刻藻绘与自然平淡的绝妙结合,缘于李白轻灵飘逸洒脱不拘的个性,缘于李白崇尚诗情与画意的审美追求。
公元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遇到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的族叔李云。短暂的相聚后,又要离别。回想以前的漫游生活,回想供职翰林院的委屈日子,他思绪万千。于是,和李云一起登上了谢朓楼。
飞鸟成阵,白云悠悠。分别在即,举杯畅饮。有多少话儿想向族叔倾诉!有多少烦忧堆积心头!有多少理想抱负未能实现!
可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昨日永不会再来。那逝去的,多像一场梦!
曾经怀着兼济苍生的使命,发愤苦读,漫游天下,企图在千山万水中放牧精神。渴望寻得几方净土,渴望朋友的引荐,渴望明主的赏识。豪放的诗情,湍飞的逸兴,终于在思想的放逐中,凝结成一首首飞扬的诗篇。那一个个想像奇绝的文字,长了翅膀似的飞越了山山岭岭、大江南北,也飞到了皇帝的那里。
玄宗捧着他的诗篇,赞不绝口,终于在天宝元年召他入宫,供奉翰林。从此,他的文章风采,更是名震天下。
当李白踏入宫门的时候,他的脸上一定洋溢着掩不住的笑意吧。盖世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他终于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高级别的士人阶层!
本以为呆在皇帝的身边,能够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哪知太多的规矩和条框,如绳索似的捆住了李白的手脚!
李白本是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仙,本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狂客,本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楚狂人,本是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理想。哪能受得了这些束缚?
力士拖靴,贵妃研磨,李白哪里把这些权贵放在眼里?侯门深似海,屡屡碰壁后,李白终于知道,皇宫不是久留之地。于是,在长安呆了三年后,拂袖而去,继续过那种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本不是逢迎屈就、随波逐流的小人,只能做一个放浪形骸的飘泊者。在漂泊里,他可以放逐自己,放飞诗情。
离开长安后,李白重新开始了漂泊一族的日子。十余年后,李白漂到了宣州,和族叔一起站在了谢眺楼上。
看着千载空悠悠的白云,你抚今追昔,思绪万千。白发日增,流水无情,过去的岁月,成了一场空,政治理想也化成泡影。只有无尽的烦忧将他紧紧缚住,让李白陡升一种无法呼吸的痛。
云彩丽于天,江河丽于地,千载不变。在浩浩的时间和鸿宇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而李白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就更滋生出无尽的忧愁。
难能可贵的是,李白不会一味地沉溺于愁苦之中。
当诗人看见“长风万里送秋雁”这寥阔明净、壮美的秋景时,心情又陡然为之一变,“烦忧”为之一扫,于是产生了“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情逸兴,陪李校书登谢公楼,开怀酣饮,纵酒高歌,这是多么快意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