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束烈焰,点燃了诗人的浪漫想象;“江湖”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纷纭的世事百态;“江湖”就像蹉跎人生的此岸与彼岸,而摆渡的船只就在这苍茫的“心湖”上漂荡……
“江湖”更像一把钥匙,拿着它,能够打开中国文人的千古心结……
在中国古典诗歌长河的浩淼烟波中,“江湖”这个意象,就像一朵绚丽的浪花,多次激荡在诗人们的笔下,成为他们反复吟咏的对象。也许,中国的诗人们,心中始终纠结着一块“江湖”的情结,而且,这个郁结,纵使用千年的老酒,也不容易浇化。
那么,“江湖”是什么呢?
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在灭吴之后,不留恋功名。急流勇退,离开越国,“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异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这大概要算有关“江湖”的最早记载了。
在范蠡的故事中,所谓“江湖”的含义,就是不恋功名,激流勇退,善于审时度势,全身安命。这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种智者的选择。
而程十发先生却从范蠡的故事中读出了另一层意义:
范蠡改名鸱夷子皮,最耐人寻味。鸱夷子皮,就是大皮囊,据说西施就是被装入大皮囊沉入湖中的,这样的结局让范蠡感叹不已。很可能他在江湖中寻觅,并没有找到西施的葬身之处,他非常难过,这么美丽纯洁的女子,忍辱负重,默默无闻,为越国献身,还遭迫害,实在令人同情。范蠡离开越国到齐国时,一定辗转反侧,浮想联翩,怎样记住西施这位好姑娘呢?于是改名叫鸱夷子皮,虽然名字怪怪的,但有意义,范蠡一想到大皮囊,就想到西施,见到大皮囊就如同见到西施,这种痴情只有范蠡会有,因为他热爱美丽,有同情心,有爱心。
于是,有关范蠡的“江湖”故事,又被涂抹上了一缕凄美的爱情的色彩。
可见,“江湖”这个词语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
从春秋时期到唐代,时间跨越了千年,而“江湖”的故事一直令李商隐怀念不已。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是李商隐诗《安定城楼》中的名句。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当时作者才26岁。这里的“江湖”、“扁舟”,就是暗用了春秋时范蠡的典故。全诗是这样的: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人不愿意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代就偏居僻地,蹭蹬下僚,不甘心将一腔才学和抱负就这么空掷。他早就有在白发苍苍之时归老江湖、潇洒隐居的愿望,但又希望是在自己独力回天、力挽狂澜,做出一番大事业之后,再功成身退,隐入扁舟。
在青年李商隐的“江湖”想象中,建功立业而后功成身退,这是何等快意的人生!其实,在李商隐之前的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人生理想!
而“江湖”,则是他们人生的志向得以实现后的自然归宿。
我一直认为,李商隐和杜甫有着极其相似的气质,尤其是“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两句,简直就是杜诗的翻版,极得杜诗的神韵。这两句极像杜甫的风格,不但句法奇特,具有杜诗千锤百炼的风范,更有杜诗一般峻洁浑厚的精神风貌,准确地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磊落的胸襟。
王安石晚年很喜欢李商隐的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认为“永忆”二句,“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引)。
李白:从“为君谈笑净胡沙”到“明朝散发弄扁舟”
从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云端,一下跌落到意志消沉、散发归隐的谷底,大起大落,这才是真实的李白!可爱的李白!这就是李白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