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的早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部门口,员工几乎以相同的步速走进工厂。这是一个有测速仪器的大门,如果走路速度不合乎“5秒7步”的要求,可能这一天刚跨进工厂就面临一次警告。 颇像长城汽车标识的总部大楼矗立在进入厂区最显眼的地方。在这个16层高的大厦里,电梯只能在8层、13层、16层停。如果不慎让电梯停错楼层,按规定,当时整厢乘坐人都会受到处罚。员工习惯从8层下来,走向各自的楼层。据说,这样的做法出于精益管理和成本节约的考虑。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这座楼的16层办公。和很多民企老板一样,许多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魏喜欢把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工厂里—每天7点多钟,早于第一批员工上班时间到达工厂。出席早晨例会,然后到工厂车间巡视,数十年如一日。有员工坦言,魏不确定的行踪会随时出现,让他们的工作感到紧张。 就是这家约有员工5万多人,控股或参股子公司30余家,日常管理看上去近乎“变态”的民营汽车公司,十年时间里年销量从4.5万辆增长到了2012年的62万辆。去年营业收入达到431.59亿元,同比增加43.44%.在中国车市集体陷入微增长时,长城汽车的盈利能力让同行咂舌:2012年其净利润56.78 亿元,同比增加65.73%. 魏建军的财富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迅速增长。《福布斯》发布的2012年中国富豪榜单上,魏建军位列第16名,身家182.7亿元,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富有的一位,超过了名气更大的吉利集团李书福,后者排名第60,身家88.2亿。 对长城的高利润,市场不乏质疑声。有专业财务分析人士分析认为,合资品牌普遍单车利润不过3000至5000元,长城汽车平均单车利润达到9000元,是利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杠杆做出来的,没有利润转移不可能有如此高收益。 但是长城汽车的成本控制意识,确实很苛刻。在营销上,长城3万元至5万元的小单很普遍,许多公关公司和媒体甚至不愿接长城的单,2002年甚至敢坚持一年不在平面媒体上投放广告。 陪同魏建军参加2011年东京汽车展的高管曾讲述过与老板一起在日本挤地铁、吃拉面的经历。另外一次,有人看到魏在会议结束后,把喝了半瓶的矿泉水带走。更多时候,魏随身带着一个玻璃水杯,这个多年未换的普通杯子。 除了敬业和抠门的标签外,魏建军对产品本身投入挺舍得花钱。几百辆供他拆装的汽车停在总部大楼底层,并占满了另一个车库的四层,其中包括15辆路虎和1辆劳斯莱斯。 魏几乎不缺席每周四的“评价对策会”。每次的情景大致如下:公司高层、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多部门百余人悉数到场,对抽检产品进行多角度评价。针对市场上反馈的问题,会上做出综合对策,解决结果必须在下周呈现。长城汽车用这种动态管理方法,让改善面对了现实的压力,促进了生产的一致性。
即使不是工程师出身,在十年的实践摸爬滚打中,魏对车的性能、工艺了解已经不输工程师水平。一次上市产品讨论中,技术负责人没回答上来的数据,魏在一旁做了补充。 “长城不盲目推出一款产品。”长城汽车经销商泊士联总经理赵保中这样评价。这种谨慎与魏对产品质量的挑剔有一定关系。除了确定新品前的充分论证,即使到了下线环节,如果魏建军试车感觉不满意,产品会马上停止,那怕错过最佳上市时间。 男主内,女主外 在长城汽车的崛起过程中,现年43岁的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是魏建军的搭档。王凤英1991年加入长城汽车做销售员,十年前开始担任总裁职务。 从组建长城初期就跟随魏建军,至今仍留在长城的骨干大概有二十多人,王凤英是其中一个。她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雷厉风行,让下属心生敬畏。 有一次在中高层会议上王凤英公开表示,不会跟公司的人交朋友,如果把下属都当朋友,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经销商用“闻风丧胆”形容她到店检查的感受。“她(王凤英)很敏锐、注重细节,通过营业员的精神面貌就能发现问题。”赵保中告诉《环球企业 家》。 而在生活中,她给人的似乎又完全是另一种印象。据王凤英孩子的家教介绍说:王待人热情、和善,如果不加班,下班后就赶回家,看一会儿新闻联播,然后吃饭和收拾家务,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状态。 在公司内部,魏建军和王凤英有明确分工。魏主抓生产、研发、质量控制和体制建设。王则主抓营销,以及对外抛头露面的各种事情。 长城汽车2007年进入轿车领域,最早是王凤英提出来的。她当时的想法是:如果一个车企不做轿车感觉就不入流。当年,长城推出价格不便宜的紧凑型轿车精灵,这是魏和王没有达成共识下的一次草率决策。当时两人的分歧在于,魏认为节能减排是企业的责任和发展趋势,主张推出高品质小车;王基于对市场的了解,预感到这种车型的销售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