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米?好像是有过那么一阵,但主要还是营销角度上。”一位联想员工已经回忆不起高管在内部会议上要求学习小米的准确时间,但他隐约记得,在2011年的最后几个月,小米的营销手段确实曾让尚在迷茫期的联想羡慕不已。 从2011年夏天小米手机正式亮相起,伴随着粉丝的狂热追捧和业界的争议,小米手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在线售罄传奇,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任何国产消费电子产品如此抢手,更没人想到一家初创企业竟能在手机市场里获得成功。 仅以销量而论,小米手机仍然是一家创业公司——其去年700万台的销量,甚至没有进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年销量的前十名——但无疑,小米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创造了过去数年国内手机行业最大的品牌成长神话,也成为诸多同行学习的目标。 曾经被小米神话蛊惑的,既包括想在手机市场复制PC神话的联想,也包括试图借助智能手机机遇切入终端市场的华为。但两者最终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前者悄然间走了一条和小米相反的道路,而后者深度借鉴和模仿了小米的诸多方法论。 今天,联想和华为两家巨头用行动换来了答案:已找到自身定位的联想已经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第二名,而沉浸在互联网营销的快感中的华为却长期原地踏步,在国内“中华酷联”四大智能手机巨头中逐步垫底。
换位 如果只翻看华为手机过去一年多的表现,很容易在头脑中构筑出这样一个故事: 通信产业的巨头华为发现了智能手机的广阔前景,尽管华为手机在2011年销量达到1.5亿部,但其中80%为全球各地运营商定制,于是华为从2011年开始在自有品牌上发力。但对华为来说,渠道和品牌知名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恰逢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力排众议虚心取经,不仅打造了华为商城,还视图借道360合作特供机打响华为手机的知名度,可惜无论商城还是特供机都未能成功,但华为手机的知名度已经提升,并迅速回归正轨,终于雄踞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国内第五大智能手机厂商。 但故事的真相并未如此。在IDC发布的国内智能手机销售数据中,在小米手机正式开始销售的2011年第3季度,华为手机的销量为340万台,市场份额高达13.2%,是仅次于三星的国内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此时,“中华酷联”阵营中的其他三大厂商尚无能力与华为比拼,联想当季智能手机销量仅为50万台,酷派80万台,中兴与华为仍有20万台的差距。 但在随后的几个季度中,华为的销量开始在不断摇摆,份额越缩越小,而联想、酷派迅速成长,成为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二、第三品牌,而华为手机尽管销量也有所提高,但却从第二位滑落到第五位,在国内“中华酷联”四大智能手机巨头中成功垫底。 相比联想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华为显然赢的太多。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无论在微博上口无遮拦的评价竞争对手还是向华为手机内部制造压力,都是各大媒体跟踪的热点,与360共推特供机的计划反反复复更是吸引了无尽的眼球。但恰恰是这段时间,并不被看好的联想从销量上超越了华为。 两家公司的态势究竟是如何快速发生了彼此的换位? 互联网思维陷阱 假如没有雷军和小米,余承东和华为手机的今天会怎样?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但毫无疑问,2011年8月雷军在798艺术中心那场乔布斯模仿秀和之后小米的种种夸张表现确实误导了这位背负华为终端命运的男人,从那天开始,华为手机就掉进了一个看似美妙的互联网思维陷阱。 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尽管华为过于依赖运营商,但仍不乏C8500和C8650这样销量过百万的产品,但余承东对于这样的低端产品并不看重,在无数个场合上,他均对低端手机持否定态度,而更热衷于中高端产品,并谓之精品策略。如何让华为在中高端市场上站住脚跟成了他最大的难题,在雷军的小米手机刚刚上市就成功打进中端市场后,余承东有了新的思路。 余承东认为华为的Honor手机和小米配置类似,但华为的营销水平,尤其品牌和渠道能力上还有很大差距,造成了Honor手机的人气和销量低于小米。反思之后,他为华为寻找到的解药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发力在互联网营销和电商渠道上。在电商渠道上,华为除了在与京东、国美等电商合作之外,还打造了自己的网上商城,而在互联网营销上,余承东借助微博平台与周鸿祎合作赚足了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