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流增强
物流增强是一个持久不变的电商重点,淘宝要拿出一千亿去和“四通一达”打造物流体系,实际上也是发现了物流的短板对自己商城发展的制约。而这里,顺丰的态度则值得玩味,顺丰在电商领域选择了难度较高的生鲜食品品类,大概也是自信于自己的物流能力。从客户角度而言,顺丰的客户层次与京东比较匹配,如果可以合作,是非常互补的。而从服务的品质而言,顺丰与京东也都是比较高质量的物流,所以如果能在物流方面达成和顺丰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巩固京东的物流优势。如果和顺丰的合作很难达成,从和顺丰优选合作开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毋庸置疑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趋势,很多人问为什么流量下的这么快,都去哪里了?答案就是都去移动互联网了。我老妈有了PAD之后,基本不再开电脑了,聊天看片微博用pad装的apps就可以完全解决了,出去还可以用手机解决,方便的不得了。京东自己做apps去搞电商是不需要讨论的,剩下的只是,如何做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化。这里其实有个蛮不错的建议,就是假如百度没有收购豌豆荚的话,京东还是可以考虑收购豌豆荚的。目前豌豆荚是市场上仅次于360手机助手的安卓apps市场,虽然一度传言百度要收购,但百度的心气很高,似乎更希望把自己的百度助手做好,在搜索流量的支持下,似乎也不太是个问题。所以,没有巨头老爹的豌豆荚选择京东是最优的,可以继续延续自己的完整的发展路线,同时作为京东的移动互联网分发平台,可以将自己的很多虚拟产品直接push到消费者的手机里,看似荒诞,实属妙招。
3.非标品平台
非标品平台其实就是所谓的小而美,大家都在喊,但是没什么人做得好。原因也简单,非标之所以是非标就不太容易标准化,就没有那么好做。资源人脉口碑都需要很多的时间人力去建立,所以与其自己去耗费精力财力试水,倒不如直接收购一个类似哇塞这种的个性化C2C平台。这种个性化平台通过长时间的运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师资源,有资本和流量的助推,就可以立刻形成小而美和C2B,收购导量事半功倍。当然,阿里也可以收购,如果看得上的话。
4.虚拟服务类产品
虚拟服务类产品是京东近两年开辟的重点,主要原因就是自动化程度很高,不牵涉物流等实体环节。包括音乐、电子书、网游以及机票酒店预订旅游等方面。虚拟服务类产品的核心还是在内容上,这样的收购尤其简单,比如鲜果网这样的小众阅读网站,以及虾米之类的音乐网站还有山水旅游网等旅游网站,都是很好的并购对象,不同的域名,统一的入口和服务可以很好的形成一个平台化矩阵,而摆脱目前这样的一站到底的现状。游戏就不说了,太成熟的领域了。现在你就知道,假如京东有一个豌豆荚在手里,这些虚拟产品的push将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盈利是保障2015年的上市的必要条件
成为平台化的京东,至少要一年的时间,甚至加上明年,而两年内这些平台的成熟,是京东盈利的重要条件。因为这些平台化涉及到的产品,很少有赔钱的,都是毛利率很高的赚钱品类,这些领域的开拓成功,将决定2015年京东上市的估值。如今的资本市场已经不太在意你讲的亏本故事了,大家更需要看到的是你有赚钱的能力。而在中国的电商,赚钱依旧很难通过实物销售而产生的,因为盈利必要的高价会削弱你的竞争力。
就好象谷歌开始从搜索公司变身为科技公司,而亚马逊也开始逐渐变化,京东的去商城化,也是一种顺应趋势,市场竞争成熟之后,单纯的业态已经很难适应这个复杂的多元化社会,而巨头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应对不同领域带来的挑战。从这个角度而言,变则有可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空,不变,则恐怕会一直寄人篱下。而这个战略层面的东西,其他的电商同行恐怕连想的能力都没有。他们目前依旧困扰于物流和价格战,而靠这两样东西,是不足以颠覆巨头的,甚至你的水平和巨头一样,依旧是失败的。而比巨头做得好很多倍的可能,基本不存在。
如果京东要实现2015年上市的目标,体面的盈利是一种必须,这个必须就建立在这两年的横向开拓和平台化上。
对此,我首先预祝我以上猜对了,其次预祝京东可以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