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民企在留住优秀人才的环境和机制上并不具备很多的优势,职业经理人等中高层是民企流动频率最高的群体。高管或者职业经理人的离职,对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的延续性,往往构成相当大的危害。这样的人事危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可怕的,因为目前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人才储备意识,人才因出走、流失造成的管理真空,都可能为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另外,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对于部门甚至整个企业都是一种榜样,经理人的人格魅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对部门甚至整个企业有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认同。这样的人才流失,对员工的士气和信心都是一种打击。
因此,民营企业在塑造和建立一种兼具稳定性、吸附性以及包容性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一种从企业内部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机制,只有构建了这样一套“人才预警”机制,民企才能规避因中高层管理人才流失造成的风险,同时这种人才开发与培养体制客观上能起到激励人才、提高企业文化凝聚力、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等作用。
二、培养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对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人才资源。在国外,不少企业都是根据人才的供给速度来确定企业发展速度,所以很多外企在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之时,开始都是靠“挖”人,但很快转为内部培训为主,增强人才储备为将来的扩张做准备。很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不仅仅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不断地培养和创造人才。
由于目前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等教育熏陶下的莘莘学子,在学校的教育期内一般很难完成人才品质的锻造,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锻造和再培养基地。高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经验、知识以及市场积累,相当一部分是要依靠自己的社会磨砺来获得,这无疑加大了高级人才形成的难度。高级人才数量少,需求高,各个企业你也“挖”我也“挖”,造成中层经理人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在人才市场上频繁流动,而民营企业往往拘泥于自身条件坐等人才,十分被动。即便是高薪“挖”到人,也有很大的风险。而且,如果一个企业一直靠“挖”,中坚力量浮动,根基不稳,则随时都面临摔跟头的危险。更多的时候,企业所需要的特定人才在市场上是一时还无从寻猎。这个时候,企业自主开放和培训人才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