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理想状况(理想的绩效状况和职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与实际状况(员工对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实际拥有程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以及对工作的感受的信息指受训者、管理者或相关人士对目前存在的绩效问题、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看法和感受等,以判断员工的工作动机状况,确定员工的态度是否是绩效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分析是培训需求评价的关键环节。把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划为四类,即环境阻碍、激励、知识技能和动机。环境问题包括组织人事上的阻碍、政策问题和技术工具原因;激励问题指管理层给予的激励形式是否有效;知识技能问题指员工在完成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否有不足;动机问题指员工对工作所持的态度,即工作动机。此外,一般来说,受训者对问题解决的信息掌握的很有限,所以关于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面的信息更多的依赖于培训专家和管理者的报告。他们提供的这类信息,将有助于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在对培训目标和内容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被培训人员进行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讲师等的调查,结合培训内容,针对培训费用预算做具体的培训选择。
(二)、建立培训管理循环
1、明确实施责任,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关键是落实负责人或负责单位。要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培训工作的负责人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工作热情,要有能力让公司领导批准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要善于协调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以确保培训计划的实施。
2、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分析、工作分析、个体分析等以决定培训重点、目标和内容。总之,应整合企业和员工的培训目的,以使培训目标准确,培训的内容符合实际需要。
3、选择培训方法,关于培训方法,前面已经有所介绍。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必须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人员特点外,还要靠企业客观条件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