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本次下潜定位于工程和科学应用相结合,进一步验证了长基线定位系统的性能,测试了声呐系统,成功采集了海底相关环境参数。此外,蛟龙号还获得了碳酸盐、生物、微生物样品和水样。
下潜感觉“非常愉快”,唯一缺憾是时间太短
“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我已经等了10多年了,今天真的是特别激动。今天在潜水器里说着中国话,看着中国字,感觉很好,很愉快。”谈及感受,2006年曾乘美国“阿尔文”号下潜的周怀阳难掩激动,坦言今天算是“圆了多年的一个梦”。
出水后,周怀阳身体状况良好。浇水的“礼遇”为他庆祝这次下潜的完成,也借此寓意让他“永远记住这次下潜”。

“今天在水下看到了非常壮观的景象,相信有了‘蛟龙’我们能有更多发现,更好地了解深海。”周怀阳表示,本次的“海底科考之旅”中需要完成的实验已经做完,在蛟龙号上的感觉可以用“非常愉快”来形容,整个环境非常好,唯一的缺憾只是时间太短。
他高度评价了蛟龙号操作员们的表现,称赞他们的经验十分丰富,可见是多年训练的成果。不过,周怀阳也坦言,本次科考活动对中国的海洋事业来说实际上还只是一个开始,很多事情还需要以后的锻炼和磨练,“应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多名科学家随母船出行,将陆续搭蛟龙水下科考
据了解,根据科学任务和科学目标的需要,本航次共选择和培训了14名科学家,包括地质、生物、环境等领域。在第一航段,除周怀阳外,还有另外5名科学家跟随母船出行。他们将在本航次第一航段之后的下潜中,根据科学目标和任务,陆续搭乘蛟龙号进行水下科考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