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5桶水从头上浇下,周怀阳浑身湿透,现场一片掌声和喝彩——出舱后,他接受了这份由其他5位科学家准备的特殊欢迎礼。6月18日,这位52岁的同济大学教授成为第一位搭乘蛟龙号下潜的“乘客”。
继6月17日首次成功实施下潜作业并有重大发现后,18日,蛟龙号在南海北部冷泉作业区进行了本航次的第二次下潜作业。从9时20分入水到15时56分出水,历经6个多小时,顺利完成各项下潜试验任务。
工程和科学应用结合,潜航员与科学家默契配合

18日9时37分,潜水器注水完毕开始下潜。10时22分,潜水器下潜至水下1300多米开始作业。
约5小时后,潜水器开始上浮,15时56分左右,蛟龙号在母船右舷前方浮出水面。随后,母船甲板部门、蛙人和水面支持部门工作人员将潜水器回收至母船。
16时30分左右,蛟龙号返回母船,下潜人员自行出舱。
这个潜次是蛟龙号第五十四次下潜,根据科研目标需要,周怀阳幸运地成为蛟龙号搭载的首位乘客。
本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科院声学所张东升负责测试潜水器定位系统,周怀阳在海底实际观察冷泉区,体现了潜航员与科学家的默契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