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佛教文化理念中,人生是有因果报应、轮回之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而这报的最终结果,就是死亡,及死后的去向。人世间最恶毒的咒语莫过“你将来不得好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一个人走完人生漫长旅程,行将就木,即将离开人世时,为之奋斗终生得来的名利地位、万贯家财这些身外之物,却一样也带不走时,方悟出几分人生真谛,来时赤条条的来,去时赤条条的去,人生来世一遭,唯一能带走的就是滚烫炙热的感情,还有那刻骨铭心的深深遗憾!。古代帝王们,向来都把死亡看得无比庄重神圣且隆重。皇帝一旦登基即位,便开始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修建自己百年后享用的奢华陵寝,刻碑铭文,梦想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让后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与浩荡皇恩。但历史却时常与这些皇帝们开玩笑,你越想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却很快被人们所遗忘唾弃,有的甚至反而遗臭万年!在这些利令智昏的皇帝中间,面对死亡,最冷静、理智、清醒的当数武则天了,她在自己墓前竖起一块硕大的无字碑,百年后的是非功德听任后人评说,无字胜过有字百倍。
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却常常深深刻上一些当初并不想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的古人,象张衡、李时珍、李白、杜甫、司马迁……他们的成就、诗篇就是最好的墓志铭,就是流芳百世的最佳碑文!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体验,生命重在质量而不在长度。有人苟活在世,他们的心却早已死去,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形尸走肉,一具移动的躯壳;有的人虽然早已死去,千百年过后,他的精神却仍继续活在人们心中,象老子、孔子他们的思想仍在影响着后人。
人若活到知天命的年龄,面对死神的降临,便会坦然豁达,从容地向前走去。
人为万物之灵,世间最为珍贵的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有第二次,生命有时是顽强的,有时又相当脆弱不堪一击,人们更应百倍珍爱人生,珍爱健康,珍爱生命。任何对人生命的摧残、杀戮,都是由人性向兽性的倒退!一个人的死亡已是一场悲剧,一群人的死亡、几千几万人的死亡,更是人间惨剧!中外历史上,人类间大规模的互相争斗、自相残杀,多得举不胜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这些人类历史上的自相残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都是对人性的践踏!那些身患绝症,常年在病榻上饱受病魔折磨、痛不欲生的亲人,每日靠度冷丁、血浆、氧气维持生命体症的病入膏肓的癌症病人,死亡,也许是一种永久摆脱痛苦的最佳解脱方式,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最渴望迅速拥抱死神的人,希冀从死神那里得到痛苦的彻底解脱。由此看来,西方人提出的安乐死,里面也蕴涵着某些合理的人性因素,绝症病人有权提出终止自己生命请求的权利,但从医生角度来看,是医学与人道的巨大失败!哀,莫过于心死,其实,人若拿定主意要结束自己生命,世上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死神的降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