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发现威胁地球的第一万颗近地小天体

   2024-02-18 互联网1010

  当然绝大部分近地小天体的直径都要小于这一级别,并且随着直径减小,相对应的小天体数量会大大上升。据估计大约有1.5万颗近地小天体的直径在140米左右的水平之上,而如果将直径门槛降低到约30米,则这一数量值将突破100万颗。如果要在地球上造成重大破坏,则撞击地球的小天体直径一般要在30米以上,并且恰好撞击的位置靠近人口或经济中心地区。在140米级别上,大约已经有30%的数量已经被发现,但在30米级别上,我们发现的数量可能仅仅占到总数的不到1%。

  美国宇航局的近地天体观测项目自启动之初便开始对一系列观测项目提供支持,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林肯实验室巡天项目(LINEAR);喷气推进实验室的NEAT项目,亚利桑那大学的Catalina巡天,以及洛威尔天文台的LONEOS巡天计划等等。所有这些巡天计划获得的数据都会统一上报小行星中心(MPC),这一中心负责收集汇总来自全世界的有关观测数据并给出国际统一编号,随后专家们还会对新发现天体的轨道进行测算。

  小行星中心主管蒂姆·斯潘尔(Tim Spahr)表示:“当我从1992年开始搜寻小行星和彗星时,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发现还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而在今天,我们平均每天发现3颗近地小天体,每个月小行星中心都会数以十万计的小行星发现报告,其中很多位于小行星主带。美国宇航局进行的巡天项目,以及其他全球各地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们完成了这些工作,发现和追踪近地小天体,这真是非常棒。”

  在短短数年之间,该项目便实现了找出90%的直径在1公里以上近地小天体的预定目标。2005年12月,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宇航局设法找出90%的直径在140米以上的近地小天体。当该项目标达成时,地球遭受预料之外突然撞击的几率将会降低到该项目执行之前的1%左右。这将降低人类社会生存面临的风险,因为一旦观测确认某颗近地小天体将对地球构成明确威胁,世界各国将会有时间采取行动阻止这种撞击事件的发生。

  目前搜寻近地小天体的主要机构是Catalina巡天计划,夏威夷大学的Pan-STARRS巡天,以及LINEAR计划。目前每年发现的近地小天体数量约为1000颗。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