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代公共厕所 何时开始分男女?

   2024-01-18 互联网1190

  先秦时代的公厕有具体的选址和建筑标准。《墨子·旗帜》中称,“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所谓“屏”,就是围墙作厕;“溷”,则是古人对厕所的另一种叫法。

  墨子生活年代的公厕,应该是一种标准化厕所,规格统一:围墙周长“三十步”,越过了40米;高一丈,超过了2.3米。这是供军人使用的厕所,如果是民厕,围墙增高,达一丈二,越过了2.7米。厕所有这么高的围墙,想偷窥是很困难的,可见中国古人很有心,充分考虑到了隐私保护。

  从“民溷”一说中还可知道,古代厕所除了建在路边,还流行建在猪圈附近。“溷”,即猪圈旁边的厕所,这种厕所选址理念古今通用。《汉书·刘旦传》记载,燕剌王刘旦在谋夺皇位失败前,从家里厕所中跑出了一大群猪,被视为“凶兆”,凶兆背后反映的,是厕所与猪圈建在一起的社会风俗。

  汉代已有水冲式座厕所

  ——“颇与今日之洋茅厕相类”

  《墨子》中所记,仅是古代一个时期厕所外部规划情况,对于内部设计、粪坑形状等信息,并没有交代。从史料上看,周代时的厕所内已设漏井,秽物可自然落下池内,近代学者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厕溷》就此认为,周代的厕所“颇与今日之洋茅厕相类”。

图: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孝王墓内“水冲式厕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