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 B.J. Benson等人介绍说,这枚大型淡水蛇颈龙目的牙齿化石产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下白垩统下–中阿普第阶(Lower–Middle Aptian Stage)的Eumeralla组(Eumeralla Formation)地层,牙齿化石的编号为NMV P198945,目前保存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维多利亚州博物馆。
由于蛇颈龙目的不同类群的身体比例非常的不同,因此无法确定NMV P198945的准确的体长,但是Roger B.J. Benson等人认为NMV P198945的最小的合理体长为四米。
Roger B.J. Benson等人指出除了NMV P198945,在Eumeralla组还发现了一些体型更小的淡水蛇颈龙目的牙齿和骨骼化石,这些淡水蛇颈龙目的牙齿化石形态和NMV P198945不同,因此代表了另外一种淡水蛇颈龙目的记录,提供了一个淡水蛇颈龙目组合的证据。

现代的一些淡水齿鲸亚目(Odontoceti)分布在同样的淡水生态区域,比如长江的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和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orientalis asiaorientalis),以及亚马逊河的亚马逊河豚(Inia geoffrensis)和亚马逊长吻海豚(Sotalia fluviatilis)。
生物学家认为这些淡水齿鲸亚目有着不同的牙齿大小和体型,比如亚马逊河的亚马逊河豚的最大长度可达255厘米,但是亚马逊长吻海豚的最大长度只有152厘米。因此淡水齿鲸亚目具有生态分区(ecological partitioning),亚马逊河豚和亚马逊长吻海豚相比具有更广泛的捕食多样性,并且可以捕食较大的、最大尺寸可达80厘米的鱼类。
Roger B.J. Benson等人认为Eumeralla组的淡水蛇颈龙目牙齿大小和体型的差异表明,同样的淡水生态区域的淡水蛇颈龙目可能具有类似于现代的淡水齿鲸亚目的生态分区。
蛇颈龙目的演化上的塑性体设计可能有利于生态位的分化,并且帮助淡水蛇颈龙目从淡水环境中排除鱼龙超目。然而,这一假设的确认需要更完整的遗迹的发现。




